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257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21

建筑大师童寯在贵阳

□文/图 何先龙

  一、童寯生平事迹

  童寯(1900—1983),字伯潜,满族,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人,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与吕彦直、刘敦桢、梁思成、杨廷宝一起号称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其实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早期奠基人还有贵州人乐嘉藻和朱启钤,乐嘉藻是贵州黄平人,因首创第一部《中国建筑史》著名;朱启钤是贵州开阳人,由于私人创立中国第一个古建筑研究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基而闻名于世。此外,梁思成之母、梁启超之妻李惠仙是贵阳人,自幼随父亲顺天府尹(相对于北京市长)李朝仪在北京长大,父亲病故后随堂兄、戊戌变法幕后指挥及北京大学创始人李端棻生活,李端棻光绪十五年(1889)主持广东乡试时发现并欣赏梁启超才华并以堂妹相许。因此,提起早期中国古建筑和建筑史研究,就绕不过上述几个贵州人。童寯虽不是贵州人,但1939~1944年在贵阳创办并主持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贵阳分所,与贵阳结下不解之缘。

  童寯早年入沈阳第一中学,后转入天津新学书院,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5年毕业后,留学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期间曾获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1927)和一等奖(1928),1927年获得学士学位,次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在费城、纽约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两年。1930年赴欧洲考察建筑,足迹遍及英、法、德、意、瑞士、荷兰、奥地利、捷克等,并于同年回国。1930~1931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1932~1952年在上海与建筑师赵深、陈植共同组成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主持绘图室工作,其间1939~1944年在贵阳创办并主持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贵阳分所。1944年起先后在重庆和南京兼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49年中央大学改称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工学院改组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继续担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直至逝世。

  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建筑师,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设计了大批优秀的、富有个性的作品,在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洗练、凝重、大方、明快。他既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建筑成就,为我所用,又不落窠臼,超脱前人,创造出比例严谨、质朴端庄、性格鲜明、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一生参加设计的工程约100多项,其中仅在贵州就有近20项,主要的建筑创作有南京外交部大楼、大上海大戏院、南京首都饭店、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南京下关首都电厂,以及上海、南京私人住宅多处。童寯先生才华横溢,通占识今,是一位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在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园林研究等方面,无不有卓越成就。童寓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勤奋治学,刻苦研究,对上下数千年的中外建筑历史融会贯通,对东、西方各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各流派建筑理沦深入探时,同时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为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作出了贡献。童寓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江南园林志》是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经典著作,198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建筑科技图书一等奖,《近百年西方建筑史》获二等奖。童寯先生自幼习画,对素描、油画早有基础,在清华期间又攻水彩画。赴美后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得美国著名水彩画家道森(George Water Dawson)的指导,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对铅笔画、炭笔画、粉笔画、水粉画无所不能,最精于水彩画。其画风洒脱豪放。绚丽严谨,色彩浑厚,题材多样,技法娴熟,笔法刚劲,富有感染力。

  童寯一生朴实无华,不求闻达,不计名利,热心教育事业,探求科学真理。以高尚精神境界和思想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楷模。由于和杨廷宝、陆谦受、李惠伯一起任教于内迁的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因此被戏称为建筑界“四大名旦”。

  二、童寯在贵阳及其作品

  1932年,童寯在上海与建筑师赵深、陈植共同创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后,1939年又到贵阳创立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贵阳分所,一直坚持到1944年底贵阳分所才迁重庆。童寯之子童诗白有《回忆与怀念——建筑学家童寯工作、生活片段》,回忆了童寯在贵阳的一些情况:我1943年9月间经成都、重庆到贵阳见到了父亲。他住在青年会宿舍,那里比较清静,房间里放着两三张画图桌,上面放着一些蓝图。我想他看到我心里是高兴的,但不露声色。他给我另找一个房间,还把当地的老同学和朋友找来吃一顿饭。那时他可能在设计花溪附近的建筑,所以经常到花溪去。那里有温泉和茶座,有一天父亲邀他的几位老友在那里喝茶谈天,我也坐在一旁听着。隔不远有一桌人用英文说了一些影射我们的话,父亲于是也和老友们讲英文,里面可能有些讽刺的味道,不久那些人就溜走了,父亲哈哈大笑,算是苦中作乐吧。

  我到昆明之后,听说他还到花溪的私立之江大学教过书。过不多久,日本侵略军最后一次向西南地区发动攻势,有一股部队向贵阳方向逼进,形势骤然紧张,他却泰然自若,给我的信中明确指出:“日寇兵力孤单,此次来犯,无非窜扰,而城内人心惶惶纷纷出走。实属庸人自扰,殊为可笑。”以后事实证明,他的论断是正确的,后来不知道是那里的任务多了还是中央大学的教学工作对他更有吸引力,1944年底他把事务所转到重庆。

  童寯在贵阳短短四年多时间,据《童寯文集》第二卷所载,他先后设计了贵阳儿童图书馆、贵阳民众教育馆、贵州省府招待所、贵阳招待所、贵州省立民众教育馆、贵州省立艺术馆、贵阳花溪贵筑县政府、贵州省立陈列馆、贵州省立科学馆、贵州省立图书馆、花溪清华中学、贵阳儿童图书馆、花溪大夏大学、惠水省立银行、惠水县立中学、贵阳南明区住宅、都匀缉私总队和警官教练所等近20项优秀作品;还有《贵州山区景色》(水彩画)等绘画作品。他设计的建筑作品洗练、凝重、大方、明快,建筑风格严谨,比例均称,线条挺拔,笔法简洁,色彩清淡,气势宏大,不务华丽,不尚修饰。

  童寯在贵阳设计的近20项优秀建筑作品,占其一生建筑设计作品的近五分之一,在其建筑设计生涯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可惜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保护不力,童寯在贵州的建筑作品早已难觅踪迹,是贵州建筑史上的一大缺憾,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