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567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14

改革对理清国资“家底”要求越来越高

□谭浩俊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史耀斌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强调,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政府报告国有资产的“明白账”是人大有效监督国有资产的前提和基础;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适时安排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开展专题询问,以增强监督实效。

  从对财政账本进行监督、审查,到对国有资产账本进行监督、审查,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已摆上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如果对财政、国有资产两本账本管好、用活、理清,不仅能有效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还可极大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政府的号召力、影响力。

  国有资产作为全民资产,过去多年已积累比较厚实的“家底”。企业、金融、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国有资产,规模相当大、分布十分广,表现形态也各有不同。因此,更需通过加强人大监督、审查,确保国有资产的“家底”清楚、账本清楚、账实相符。也只有摸清“家底”,让国有资产的账本清楚、明白,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才能到位,才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事实上,虽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探索,并成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出台一系列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与办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还组织开展多次国有资产调查清理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国有资产的“家底”并未完全摸清楚——透过国有资产账本,很难十分清晰地了解国有资产的分布、运行、使用及效益情况,虚报、漏报、瞒报国有资产现象或多或少都存在。尤其是账实不相符,更是国有资产监管中最难把握、最难有效判断的问题。因此,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也很难具有极强针对性。

  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对国有资产理清“家底”的呼声、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这个“家底”不清,改革的方案就会存在缺陷,就很难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盈利状况,也就很有可能出现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问题。

  也正因如此,只有全面摸排清楚国有资产的“家底”,并根据相关制度与规定评估出价值,才能在推进改革、强化监管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从而避免流失、受损问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才能依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与办法;人大才能通过政府提供的国有资产账本,实施更有效的监督与审查。

  近年来,舆论与公众对财政工作的意见越来越少,尤其是年底突击花钱等方面问题,已不再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出现这一利好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财政的账本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清晰,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社会公众,都能透过这些账本了解财政资金的去向、使用情况及运行效率。

  相比之下,当前外界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批评声却相对多一些,尤其是针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任何有影响的企业改革,首先引发的就是会否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为何把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财产等讨论。产生一些质疑的原因,就在于国有资产账本不清楚、不透明,舆论与公众无法清楚这一项项改革、一次次资产转让,是否会损害到国家利益、群众权益。

  因此,人大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审查,要求政府提供的账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件事情十分重要且紧迫。否则,就很难把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也很难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而言,一定要履行好自身职责,努力把账本做清、做实,真正做到账实相符、没有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