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打造文旅扶贫新模式
□吴 奇 侯天智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成为中国最大、世界无双的天下第一大苗寨。在这里,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服饰、饮食、歌舞等民风民俗世代相传,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被中外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有“中国苗都”的美誉。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是体验原生态苗族文化的“快乐大本营”,被国内外众多游客和专家称之为“中国第二个布达拉宫”。西江的苗族古歌、飞歌、情歌、酒礼歌、木鼓舞、铜鼓舞、芦笙舞响誉海内外,构成了“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十多年前的西江苗寨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是雷山县众多贫困村寨中的一个小缩影,道路不通、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均收入低成为典型的代名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一种常见现象。据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仍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落,由于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等原因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外出务工成为了当地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收入仅为1700元。
自2008年以来,西江苗寨借助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为契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并推出以旅游带动脱贫的“西江模式”发展理念,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使西江苗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十余年来,“西江模式”在景区经营管理、村寨有机更新、村民脱贫致富、文化保护发展、旅游产品塑造、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景区积极开展产业带动助扶贫、门票分享助扶贫、就业带动助扶贫、项目支持助扶贫、电商推动助扶贫、教育扶智助扶贫、建扶贫公司推脱贫的乡村旅游扶贫“六助一建”工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一业带三产”的发展模式。
如今,西江苗寨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生态停车场、旅游观光步道、文化展示点、车站、游客集散中心、智慧景区指挥中心、索道建设、悦榕庄酒店等项目的修建进一步增强了景区的硬件接待能力,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历经十余年,景区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从2008年的78万人次、1亿元,上涨到2017年的606万人次、49.91亿元,同比增长了7倍、49倍。仅2018年,西江苗寨景区游客接待量就达11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8亿元。
西江苗寨的发展带动的不仅是周边村寨脱贫致富,同时还带动了雷山县旅游业的发展和县域脱贫致富。2008年雷山县旅游综合收入为2.85亿元,其中,西江景区占比35%,到了2017年,雷山县旅游综合收入为77.37亿元,其中西江景区占比上升为64%,到了2018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猛增到了106.88亿元,西江景区占比高达93%。同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西江景区大力培育雷山鱼酱、银饰、刺绣、雷公山银球茶、雷山青钱柳、雷山天麻、雷公山八月笋等旅游扶贫特色产品, 带动全县各乡镇贫困群众发展茶叶种植、银饰加工、刺绣、畜牧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营销活动,积极推动“黔货出山”工程。
西江景区十年发展,它见证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是经营管理者和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晶,同时也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继续砥砺前行,西江苗寨才能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