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1372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4-26


陆瑞光:鲜为人知的布依豪杰

□杨兴洪

  贵州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在红军长征时期,其中又以中央红军长征最为突出。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到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甘肃省吴起镇长达375天的时间,就有131天在贵州境内迂回转战,占了整个长征时间的1/3强。由于红军长征在贵州境内时间最长,除了遵义会议、黎平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战役等重大事件以外,红军关于民族平等、民族自治的一系列民族政策也得到了贵州各少数民族的拥护,红军也与贵州各族劳苦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同胞除了为红军带路、给以补给外,还冒着生命危险收留红军伤病员,各族青年还踊跃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长征中贵州有12500多的各族青年参加红军,在长征经过各省中,仅次于四川居第二位),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在那个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永不磨灭,不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可歌可泣,永远值得记念。这其中就有不少应该名垂青史但至今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贵州少数民族英雄,如在红军生死攸关之际挺身而出,为红军攻占腊子口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贵州苗族小战士“云贵川”、与彭德怀、杨尚昆签订反蒋协议的布依豪杰陆瑞光等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即将消逝在革命历史的烟尘中。距今为止,在谈及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关系时,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依然是刘伯承与小叶丹的“彝海结盟”。其实,从时间上看,陆瑞光与彭德怀的结盟要比彝海结盟早一个多月;从革命意义上来说,陆瑞光与小叶丹都是为红军打开通道,使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避免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后期的革命活动来看,两人都在红军指战员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并为此英勇献身。
  彝海结盟至今已经作为中国共产党实践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传为佳话,家喻户晓。令人遗憾的是,陆瑞光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布依豪杰至今依然鲜为人知。
  陆瑞光(1901—1936),布依族,字天祥,外号“陆麻二”,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镇宁县。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组织农民武装,成为劫富济贫、保卫家乡的农民领袖。1929年4月,率领关岭、紫云、镇宁三县边区农民1000余人,进行武装抗暴斗争,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誉为“四大天王”之一。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直插云南,红军主力分两路西进,进入了安顺的少数民族地区。4月13日24时,军委以万万火急电命令一、三、五军团及干部团首长部署14日以后的行动,要求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的右纵队(由三、五军团组成)迅速渡过北盘江,先机进占兴仁、安龙地区,以利机动;彭德怀、杨尚昆也向军委建议,野战军应迅速渡过北盘江,入滇争取更大机会,实现北渡金沙江,彻底打破蒋介石把红军逼向南走桂境的意图。15日至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和军委纵队长征途经镇宁,在镇宁县境内行程达300余公里。进入镇宁地界后,按照军委的要求,红军必须要通过陆瑞光控制的地盘沙子沟一带才能渡过北盘江。通过情报,军团长彭德怀与政委杨尚昆知道了“四大天王”之首的陆瑞光。于是,彭德怀决定争取陆瑞光的支持。
  4月16日,彭德怀便派出先遣人员与陆瑞光联系。此前,由于国民党到处宣传说,红军是红眉毛绿眼睛,凶残无比,而且还“共产共妻”。因此,陆瑞光听说红军来后,带领一队人马躲在了弄染寨后山的红岩洞“指挥所”,想通过观察孔观察山下的情况,以便采取行动。
  由于寨上的群众也都跑了,红军连个问话的人都没有。彭德怀、杨尚昆和李富春几个红军首长决定主动上山去找陆瑞光,恰巧这时,陆瑞光为探虚实派他的堂弟陆顺芳下山来,通过交谈,陆顺芳感觉到,面前的几位长官与他们以前见过的军阀、官府的人不一样,非常平易近人。于是,陆顺芳来到后山向陆瑞光告诉了他见到的情况,但是,陆瑞光仍然不敢相信。
  随后,陆瑞光派出一个名叫伍国斌的连长,冒充自己去见客人。但是,由于彭德怀此次听先遣人员描述过陆瑞光“满脸麻子”,所以当场笑着揭穿道:“你不是陆瑞光吧。”伍国斌只好承认。回到后山上,他也将见到的情况向陆瑞光作了汇报,但陆瑞光还是不放心,又派出酷似自己的副官张海宽冒充自己去应付。
张海宽招待彭德怀、杨尚昆等红军喝过茶后,彭德怀又笑着说:“我们茶也喝了,怎么真菩萨还不现身啊?”张海宽见还是瞒不过,只好又回到后山上,向陆瑞光描述几位红军首长“一团和气”。
  于是,陆瑞光决定装扮成普通士兵,随张海宽回弄染寨。下到弄染寨,他首先看见的,是一排排红军抱枪端坐在院子里,他又到各个房间看了看,发现房门都是关着的,红军只是在厢房里打地铺休息,家中各处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个时候,陆瑞光的所有顾虑都消除了,他主动来到三位首长的身边,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陆瑞光。”
  当天下午,彭德怀、杨尚昆等红军首长与陆瑞光促膝长谈,红军除了宣传中国工农红军是干人自己的队伍以外,还给陆瑞光讲了当前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民族压迫问题,陆瑞光也向红军讲述了周西成、王家烈、犹国才等国民党反动军阀如何镇压当地少数民族的罪恶行径。彭德怀等红军首长向陆瑞光讲明了只有少数民族同胞和穷人团结起来,才能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听了这些革命道理,陆瑞光终于拨开迷雾,随即与彭德怀、杨尚昆签订了反蒋(介石)、王(家烈)、犹(国材)国民党及苛捐杂税的协议。彭德怀送给陆瑞光步枪36支及一面红旗,并留下红军营长方武先和12名伤员在陆瑞光家养伤并协助陆瑞光开展革命斗争。值得一提的是,从现存史料看,在当时白色恐怖的艰难岁月,一次收容如此多的红军伤病员的事例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体现了陆瑞光布依族汉子的豪情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当天,弄染寨男女老少像过年一样,杀猪宰鸡招待红军。次日凌晨,陆瑞光把寨上的群众动员起来,把吃的粮食能带的都送给红军带走,并做好登记,由陆瑞光来还,他还让自己的警卫员王文亮带领10多个弟兄送了红军十多里路,王文亮与红军临别时,一个红军首长还送了他一个千里镜(即望远镜)说:“你经常跟着陆司令,留给你们有用。”
  关于陆瑞光与红军结盟一事,现在中央档案馆还保留着当年彭德怀、杨尚昆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其内容如下:“军委:……沙子沟周围百数里,有夷兵约千,有师团营组织,一首领名陆瑞光,我们已与其订立协定:反蒋(介石)、王(家烈)、犹(国材)国民党及苛捐杂税。留有一批伤病员,赠步枪三十六支,并留有一批工作员。……彭、杨。1935年4月16日17时30分。”(中央档案馆10188号)陆瑞光与红军结盟,比红军与小叶丹结盟还要早36天。这一事件后被党史专家认定为是红军途经民族地区成功实施“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35年初秋,陆瑞光与留下的红军干部方武先营长一起率领队伍前往广西右江投奔红七军,因中途遭遇国民党军阻击,兵事失利退回弄染寨。之后,陆、方二人在镇(宁)、关(岭)、紫(云)三县边区农村发动群众,建立了48寨游击革命根据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开展反苛捐杂税,反抓兵派役的武装斗争,强烈地动摇了国民党当局对镇、关、紫民族地区的统治。
  1936年初,陆瑞光与方武先商量后决定:拟以镇宁、关岭、紫云三县交界的沙子沟、乐纪、火烘槽子等少数民族聚居的48个村寨为游击革命根据地,联合已取得合法身份的紫云县中一区区长周晓凡和火烘联保主任沈树华组成游击队,开展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同时陆瑞光根据方武先的建议,派代表罗诗虎到安顺寻找上级党组织。罗诗虎在安顺找到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成员秦天真和省工委军事领导小组组长李光庭,向他们汇报了陆瑞光等人的工作安排。秦天真、李光庭二人同意了陆瑞光、方武先的方案。
  罗诗虎遂派人回弄染向陆瑞光、方武先汇报情况后,陆瑞光、方武先根据贵州地下党的指示和计划,即开始在镇宁、关岭、紫云三县边界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陆瑞光、方武先等人的艰苦努力下,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引起了国民党贵州当局的极度不安。国民党贵州当局视陆瑞光为心腹大患,急欲除之而后快。
  1936年12月底,国民党驻黔20军军长杨森亲自带领师长夏炯率军到紫云、镇宁坐镇。
  12月26日中午,陆瑞光正在弄染寨的家中吃饭,有人来报,说20军的师长夏炯来到寨门。来的都是客,他忙放下筷子,便出寨门迎接。见到夏炯后,陆瑞光伸出一只手准备握手,不料夏炯身子往后一退,8个士兵一下将他围住,因为陆瑞光习过武,其中两名士兵被陆踢下了土坎,一名士兵见状,掏枪对准陆瑞光的大腿就是一枪,陆瑞光一下跌坐在地上,别在右脚跟处的一把尖刀也掉在了地上,另一士兵将尖刀捡起,朝陆瑞光的大腿又猛刺一刀……
  杨森以“迎接红军过境和签订‘反蒋协定’”的罪名逮捕了陆瑞光,随后诱捕了其余“四大天王”并血洗弄染,方武先以及留下来的红军战士英勇牺牲,48寨游击根据地遂告失败。
  陆瑞光被诱捕后,被杨森的手下用铁丝穿了锁骨并用铁丝捆挷陆瑞光的手脚,用滑竿抬到紫云关押5天后转到了贵阳。被杀害的红军干部和群众200余人被埋葬于距弄染寨一公里左右的大平地。至今,陆兴榜的家里还留有一张陆瑞光在紫云监狱里照的相片,也是他生前唯一的照片,那是陆兴榜的舅舅通过各种关系才偷拍到的。1937年春,陆瑞光被杨森杀害于贵阳八角岩,这位壮志未酬的布依英雄年仅36岁。一个多月后,陆瑞光的家人花了300个大洋,将他的尸骨偷出,抬了四天四夜,才抬回弄染悄悄安葬。
  张爱萍将军的女儿张小艾在写给陆瑞光的大儿子陆新纪的信中这样评价陆瑞光:“陆瑞光是布依族的英雄,也是我们这些后代崇拜的传奇人物。”英雄已逝,但陆瑞光的光荣事迹永存。1993年9月11日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书名的《六马志》里对陆瑞光的革命事迹有详细的记载。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陆瑞光的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和光荣事迹,1989年10月27日,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为了纪念陆瑞光烈士,1996年,镇宁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给杨尚昆同志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邀请杨尚昆同志为拟建的陆瑞光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1997年3月2日,杨尚昆同志欣然挥毫为镇宁题写了“陆瑞光纪念馆”六个大字。2009年,陆瑞光故居被评为安顺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距陆瑞光就义77年,杨尚昆同志题字16年后,陆瑞光纪念馆破土动工了。与此同时,电视剧《陆瑞光》的拍摄工作也在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