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养胜地百草香
——黔西南州政协专题协商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嘉琪
黔西南州历来盛产铁皮石斛、白及、天麻、薏仁等道地药材,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约135万亩,年产量突破70万吨,中医药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
为推动中医药产业从“量增”向“质升”转变,突破目前产业整体“量大效低”的发展瓶颈,黔西南州政协把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年度重点调研协商课题。
精准把脉痛点,科学建言献策。州政协组成由班子成员带队,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调研组,赴兴义市、义龙产业园及铜仁市调研走访企业、医院和种植基地10余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于近日组织召开“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机制,助推全州康养产业发展”月协商座谈会。与会政协委员紧扣中医药“品种、品质、品牌”三大核心议题,与州直相关部门展开深度对话,共同为以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建设凝聚共识、探索路径。
协商会上,委员们结合调研情况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种源混杂、标准化不足直接影响药材品质。”州政协委员、州农科院科研管理科科长刁东升指出,部分黄精种植户因种苗不纯导致亩产差异显著,天麻因缺乏统一标准造成成分波动。他建议,加强道地品种选育,依托全州21个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省级良种繁育中心,推进2~3个品种的提纯复壮,力争优质种苗供应率达85%以上。同时,在主产区设立“中药材技术驿站”,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田间课堂”,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全链条品质管控同样是委员关注的重点。州政协委员、州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刘婷婷建议,推广GAP种植规范,建设生态种植基地,不断提升初加工与精深加工能力,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延伸产业链。
安龙县政协有关负责同志聚焦品牌建设这一薄弱环节,提出三方面建议:制定铁皮石斛、白及等地方标准,建立溯源体系;设立传承工作室,整理民间验方,联合企业开发康养产品;积极参加展会活动,在浙粤等地设立销售专区,并借助新媒体提升“安龙石斛”“布依草药”知名度。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州农业农村局在协商会现场作出回应,表示将通过加快省级良种繁育中心建设、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夯实产业基础;通过建设GAP种植基地与“定制药园”、设立中药材技术驿站、培育多家有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提升产业规范化水平;通过持续挖掘中医药品牌文化内涵,借助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等重要平台,进一步提升黔西南中医药品牌的影响力。
“发展康养产业需遵循‘借鉴经验—深化融合—强化保障’的科学路径,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康养产业的先进经验,结合黔西南州中医药资源禀赋,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为切入点,推动康养理念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州政协主席周舟说:“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专业优势和资源纽带作用,引导各界积极参与中药材种植推广、康养产品研发和服务标准制定等工作,围绕优势资源转化、本土模式研究推广、康养产业业态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建设等强化调研协商,共同为产业发展献计出力,助推全面提升全州康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