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29期 本期382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11-07

信仰如炬,向死而生


——《沉默的荣耀》观后感


□王  灏


长期以来,由于隐蔽战线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许多英烈的事迹鲜为人知。近期,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和相关史料作品出版,这段历史得以被更多人知晓,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更是对信仰的传承。这部首次真实再现新中国成立前后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播出,以深沉的历史笔触和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带领观众走进一段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工作之余,我连夜追完39集,意犹未尽,又细读史料传记《冷月无声——吴石传》,沉浸在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中,久久难以平静。

吴石,福建省闽侯县螺洲乡人,这位从国民党心脏送出大量秘密情报、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儒将,其传奇而悲壮的一生,让我深受震撼。他本可安稳度日,却为了早日止战、实现祖国统一,毅然踏上荆棘之路,最终英勇就义。这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正是共产党人“向死而生”英雄气概的生动写照。

从“状元”到儒将:吴石的传奇人生。吴石出身书香门第,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少时参军,先后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炮兵科、日本东京炮兵专科学校、日本陆军大学,毕业考试均获第一名,文武兼备,博学多才。亲历中国几十年战乱,他曾笃信国民党和三民主义,但在抗战后期,他又目睹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之争、腐败无能,及其导致的豫湘桂大溃败和生灵涂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内部的贪腐、尔虞我诈和派系林立,让他彻底失望,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共产党。1947年,吴石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的领导,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共隐蔽战线上杰出的无名英雄。

1949年春至1950年初,吴石作为国民党高层军事情报的重要提供者,为渡江战役等关键军事行动提供了大量珍贵情报。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这份忠诚与担当,穿越历史烟云,依然熠熠生辉。

“向死而生”的抉择:信仰的力量。1949年6月,吴石与中共秘密党员吴仲禧见了最后一面。面对是否前往台湾继续潜伏的抉择,吴仲禧劝他考虑清楚,如果不去,可以就此留下,转赴解放区。但吴石坚决表示:“自己的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到台湾后,因上线何遂身份暴露不得不离开,吴石再次面临人生抉择。为了继续在隐蔽战线发挥作用,他毅然选择以身犯险,亲自或委派身边副官多次赴香港,主动与中共驻港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传送情报,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吴石虽非中共党员,但这份“向死而生”的选择,彰显了和共产党人一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精神。正如吴石遗孀王碧奎在1980年给儿子的信中所写:“爹爹知道自己活不成,所以求管理人要见我……汝爹实在很勇敢,只顾关心儿女,自己不在乎。”手捧这封饱经风霜的书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深情牵挂,更是一位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胸怀。

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朱枫等人的群像。与吴石并肩作战的,还有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一批无名英雄。朱枫临危受命,舍弃与家人的团聚,深入虎穴。不幸被捕后,为保全组织,她果断吞金自杀,未遂后又历经酷刑拷问,始终守口如瓶,未能实现“月内返里”的愿望便牺牲了,展现了一名坚定共产党员的大义凛然。因当时中共台工委主要负责人蔡孝乾的叛变,致使包括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在内的台湾大批地下工作者身份暴露,最后英勇牺牲。他们如同暗夜中的星火,虽微小却足以燎原;又似深海中的潜流,虽无形却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这些隐蔽战线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他们的故事,虽长期湮没于历史尘埃,但精神之光永不熄灭。正如《冷月无声——吴石传》中所言:“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黑暗中守护着光明的火种。”

历史的回响:烈士后代的坚守与传承。吴石牺牲后,其在大陆的子女严格遵照组织要求,默不作声,忍痛不做公开祭奠,化悲痛为立足本职工作的力量。在台湾的幼子幼女则克服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在周围异样的目光中坚强成长。组织上对烈士们的认定、寻找骨灰回归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可歌可泣。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烈士们陆续迎来组织上的认可和关心,家人得以团聚,后代们事业有成、生活状况良好。如今,他们的后代,有的已退休,有的已安然离世,更多的则正在接续传承祖辈的故事和精神。这份跨越时空的坚守与传承,正是对“红色基因代代传”最生动的注解。

时代之思:统一大业与民族复兴。《沉默的荣耀》中“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台词走红网络,既是对吴石等烈士的深情致敬,也道出了今天我们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期盼。台湾问题产生至今已有70多年,但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事实无法改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大会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倍感振奋。厦门金门两岸,两块巨型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三民主义统一中国”隔海对峙,却共同承载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期许。

2025年10月下旬,新华社连发三篇钟台文署名文章,深刻阐述分析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的利好、祖国必然统一势不可挡等问题,强调祖国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统一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势、义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明确列入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表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指日可待。

赓续精神血脉,奋进复兴征程。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吴石、朱枫等烈士用生命铸就的信仰丰碑,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在当前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要以英烈为镜,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把对英雄的敬仰转化为责无旁贷干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发挥主流舆论引导作用,讲好英烈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积极营造有利于祖国统一的舆论氛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一家人,没有理由不和衷共济、大有作为”“只要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向、团结奋斗,就一定能汇聚起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开辟两岸关系的美好未来”。

信仰如炬,照亮前行之路;英雄无言,铸就民族脊梁。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赓续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篇章,以此告慰那些为理想信念和民族未来牺牲的英烈——这盛世,终如你所愿;这统一,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