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公日记中的家国情怀
□郭 敏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外公留下的数十本日记的第一本,透过泛黄变脆的纸页,用心感受84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中国青年在时代洪流中的心路历程。
日记的第一页,书写于1941年元旦的西南运输处楚雄驻修所,竟然是外公在警报声中从容写下,而下一刻就是敌机轰鸣中的紧急转移。我瞪大了双眼:《国难》《挣扎!奋斗!》《节上思亲》……饱含着家国情怀的文字中流淌着热血、苦泪与诗意。我的视线模糊了,但外公的形象却生动、立体和高大起来。
自学成才的高级工程师。1917年,外公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苦家庭,名裘家水,自号“澄立”,表澄清自立之胸臆。他虽然只读过三年私塾,但凭借出色的自学能力,掌握了纺织和粮食加工机械、汽车驾驶和维修以及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全流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1932年1月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外公到机修车间做钳工、车工,不要工资,只求提高技艺。17岁时被杭州大来铁工厂派往上海独当一面。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不愿在沦陷区做亡国奴,只身到湖南长沙参加汽车兵团,运送机械物资到西南大后方。外公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不断提升驾驶和维修技术的经历:“如今滇缅线断绝,汽油无法进口,政府下令商车一律改用木炭车。作为汽油车司机,开木炭车着实辛苦,但为国运输,只得尝试,提前积累经验。”最惊险的一次,他驾驶的汽车翻车后车头和车身分离,自己被震晕,同车人不幸遇难。
抗战胜利后,外公在贵州安顺创办了黔丰面粉厂和平坝发电厂,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粮食加工与电力供应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将个人资产捐献给国家,并投身贵州省粮食厅的革命工作,指导粮食工业建设。凭借卓越的技术能力,他总能解决别人束手无策的难题,甚至仅凭发动机声音就能精准诊断汽车故障。因维修技术精湛,他被调至当时的贵州省政府小汽车修配厂,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至65岁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受聘于贵州省轻工厅基建队,继续以诚信、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赢得广泛赞誉。最令我惊叹的是,他在发明专利实验中通过实践摸索出的测算结果,竟与大学教授用高等数学运算的结果完全吻合。
抗战时期的爱国者。1938年,外公加入驾驶教育兵团工厂,1939年2月7日在贵阳组成6人小组前往昆明黑林铺西南运输处总厂任汽车修理工。他在日记中写道:“在神圣抗战中的我们……到这相隔万里的山国里来,担负着运输任务,也可以说同前方将士同样的重要,而且尽到了一份国民的责任。” 1939年外公赴缅甸仰光,负责验收1000辆“道奇”汽车和500辆“其姆西”汽车。日记详细记录:“今日验收第387辆汽车,发现发动机故障,与印度工人一起修理至深夜。虽疲惫,但想到这些车辆将用于抗战,又觉振奋。”1941年,外公因技术高超被云南商车老板高薪聘请为驾驶员。
从1941年4月到1942年5月,外公的日记没写过一个字。因为司机生活的流动性实在太大了,尤其是需要经常驾驶在滇缅公路上。昆明直达中缅边疆畹町的900多公里路程虽不长,可全是深谷高山。外公说,虽然记日记的素材很多,可是每天的任务实在太辛苦,到了目的地,总提不起精神再来记录。
号称“抗战生命线”的西南运输线路,当时被称为全国最险要的路线。在《昆明的往返》中是这样记录的:“1942年10月8日乘火车回曲靖,修理车子。自10月11日离曲靖反筑,距盘县14公里处,机件忽损,抛锚。12日我们车附近4公里内翻车4辆,死10余人。28日返筑。”
1942年,外公在贵阳独自过中秋节。回想起连续五个中秋节分别在湖南长沙、缅甸仰光、云南楚雄、云南昆明、贵州贵阳度过,其间经历了“长沙大火”、贵阳“二四轰炸”,劫后余生的外公,思乡之痛溢满胸腔:“为着抗战到底……我不能够回家来,又通不到信。真使我难过到极点,双亲、海、琴,苦心的我每时每刻均想念你们,尤其是今天的中秋节……只有在日记本上庆祝你们团圆的过节,同时庆祝你们身体健康!我们只有希望早日胜利,同时希望明年的今天我们团聚在一起。”
1943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外公毅然离开昆明来到贵阳。他相信只要技术在手,终能为国效力。这种爱国情怀,支撑着他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始终保持希望。彼时,航空运输线承担了军用物资的运输任务,运输飞机由印度往返昆明。同时川滇铁路亦由昆明建造至曲靖,西南公路的数千辆车及川滇公路的数千辆车均在曲靖转运货物。1944年6月,外公加入了沾益飞机场的改扩建运输队伍。《曲靖的往返》中记载:“1942年8月21日运子弹头返筑,27日后轴螺丝断裂修理……途中见一军车翻覆,死五人。恰逢当地民众过中元节,按风俗给死人烧纸钱。运输弹药的车队行经此地,更觉恐怖。”他写下自勉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非好汉……铲除世界不平等,填满人间的缺憾。”
一生奉献的全国劳模。抗战时期,西南运输线沿线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在敌人封锁、汇兑无法实现的困难时期,外公支持弟弟读书、参加革命,资助从上海内迁来的堂弟继续就读西南联大,还为在大夏大学读书的同乡提供现金2000元。
在省粮食厅工作期间,外公走遍全省70多个市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养的三位高足后来都成为技术骨干与企业领导。作为技术权威,他带领大家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先进事迹多次获《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1956年,外公作为行业代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他退休后仍醉心钻研技术,参与完成多项优良工程,1990年贵州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无私奉献的老人》专题报道了他的事迹。最令我感动的是,外公在80多岁的高龄还要研究汽车节油装置。他在日记中写道:“想起抗战时期,我们的能源供应被侵略者卡断,只能用简陋的木炭车做运输工具,真是一滴汽油一滴血泪。”经过反复试验,他发明的节油装置节油率达15%,获得国家专利。外公在100岁时辞世,虽未留下万贯家财,却以“技术报国”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世代传承的无价瑰宝。
“人当以事业立身,以国为家。”这句话,正是他从抗战运输线的烽火中走来,将“一滴汽油一滴血泪”的深切感悟化为技术革新的动力,用一生诠释的一名普通干部对国家的赤诚与担当。

裘澄立于1939年5月18日在缅甸仰光西南运输处装配厂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