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21期 本期382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10-31

聚共识建言新业态 谋发展助力新赛道


——省政协“培育低空经济发展新动能”专题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布局低空产业,支持贵阳贵安、安顺等重点区域发展,并推动特色场景应用创新,全力打造低空经济新高地。为更好凝聚共识、汇聚智慧,近日,省政协召开“培育低空经济发展新动能”专题协商座谈会,为贵州低空经济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本报聚焦会议成果,摘登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以五个强化推动我省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为助力我省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根据省政协2025年度协商议题计划安排,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省政协委员就低空经济发展情况先后赴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部分低空经济企业和项目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争取国家支持。一是明确发展路径。准确把握贵州自身发展态势和基础条件,以农林植保、低空物流、低空旅游、公路桥梁巡检等场景应用为突破,推动扩大无人机市场需求,加强军民融合,积极引进培育相关配套制造企业,逐步建立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二是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我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我省低空经济纳入国家相关规划。三是推动融合发展。按照平急两用、公共优先、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将低空产业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发展整体框架,与现有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体系实现深度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省级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管理模式,参照国家层面设立省级低空经济发展专管机构。二是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飞行运营门槛及行政管理相关事宜,借鉴深圳经验,划定“低空经济试验区”,制定全省统一的技术标准、适航规则和补贴政策,统一飞行服务平台,确保低空飞行安全可控。三是加强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三)强化基础设施,筑牢数字底座。一是采取措施保障低空基础设施用地供给,设立省级低空经济专项基金,发挥国资引领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耐心资本,加快推动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建设。二是出台《低空基础设施项目合规指引》,将环境影响评价、电磁兼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作为前置审批要件,加快建设完善各类相关配套设施设备。三是借鉴上海和深圳经验,积极部署低空专用通信网络5G-A/6G,发展广域、实时、智能的低空监视技术,做好低空气象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四是科学规划空中交通走廊、无人机物流专用通道,贯通全省空域管理、审批流程与安全保障全链条。

(四)强化人才支撑,注重科技创新。一是大力引进培育人才。优化机制多形式引进低空经济领域高端人才,加大项目、经费、团队建设、职称评聘等支持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加强低空装备制造相关学科建设,整合地方高校、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力量,积极申报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基地项目,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二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组建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设立专项基金联合企业攻关核心技术,加快制定山地适航标准,加强低空飞行安全监测技术研发。

(五)强化需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是根据空域承载能力和地域特点,注重产业链供应链相互匹配,结合贵州山地特色资源优势,重点推动文旅巡览、物流配送、应急巡检等差异化应用场景试点。二是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开发景区串联航线、高空运动,建立生鲜、医药无人机配送网络,推广植保及农情无人机监测,大力创新培育低空消费场景。三是积极支持军工企业无人机技术军转民用,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突破四大壁垒 激活贵州低空经济发展新动能

民建贵州省委员会


贵州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完全有能力在低空经济这场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建议:

(一)破解“人才荒”:构建“教得好、考得过、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一是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实现“教得好”:规划建设省级无人机综合培训基地,开展从初级操作到高级运维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二是完善考试认证体系,做到“考得过”:由政府支持,在培训基地内设立标准化考点,引进电子化考评系统,实现随到随考、高效取证。三是强化政策引才激励,确保“留得下”:设立低空经济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高端人才建立“人才绿卡”制度,消除后顾之忧。四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用得上”:支持高校开设无人机相关专业,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二)打通“起飞难”:打造“有机场、通网络、保安全、提效率”的基础设施新格局。一是加快起降点布局建设,实现“有机场”:由企业投资建设、政府支持规划,修建适合低空飞行器起降的跑道。制定全省低空起降点建设专项规划,在重点区域布局起降网络。二是构建低空智联网络,做到“通网络”:建设全省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系统,实现空域申请、航线规划、实时监控一体化管理,形成“全省一张网”运行格局。三是完善安全保障设施,确保“保安全”:加强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建设,建立气象服务、应急救援等配套体系,筑牢飞行安全底线。四是提升运行管理效率,实现“提效率”:推广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提高低空飞行运营效率。

(三)解决“应用窄”:培育“+旅游、+物流、+应急、+农业”多元应用新生态。一是政府示范引领,实现“带头飞”:在市政管理、电力巡检、医疗急救等领域率先使用无人机服务,形成示范效应。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放心飞”:设立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运营企业给予相关补贴奖励等支持,并健全保险机制。三是培育“低空+”新业态,做到“融合用”:重点发展“低空+旅游”“低空+物流”“低空+农业”“低空+应急”等新模式。

(四)破除“缺规则”:建立“有法依、管得住、放得开”的监管服务新体系。一是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做到“有法依”:制定《贵州省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实现“管得住”:建设全省低空经济数字监管平台,实现“互联网+监管”“智能监管”。三是优化政府服务效能,做到“放得开”: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飞行计划审批程序,建立低空飞行“绿色通道”。推行告知承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提升地理空间技术应用 推动智慧低空文旅发展

致公党贵州省委员会


当前,低空文旅已成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场景。在我省大力推动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亟待运用地理空间技术推动智慧低空文旅发展。建议:

(一)强化技术赋能,构建“低空+地理空间”数字化底座。一是加速三维建模与数据整合,尽快实现5A级旅游景区100%覆盖厘米级实景三维模型并逐步推广;建立全省统一空间数据库,整合低空监测数据与非遗资源,形成“旅游资源一张图”。二是深化低空技术应用:建设低空旅游示范基地,配套无人机起降点、充电桩;在贵阳贵安布局低空产业集群,开发地质灾害模拟、虚拟观光应用;设计低空观光线路,引入北斗卫星定位缩减安全预警响应时间。三是政策与人才驱动: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支持有关高校开设、提升低空技术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平台,培养技术人才。

(二)优化空间协同,打造“低空交通+生态智能”网络。一是地理信息系统引导低空交通布局:规划新增通用机场,构建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基于旅游流数据优化“东西—南北”低空轴线。二是生态保护技术强化:建立生态保护区电子围栏,如在梵净山增设红外无人机,消除监测盲区;推广地质灾害实时预警系统,压缩响应时间。三是客流调控智能化:在头部景区部署AI客流预测系统,利用低空交通分流旺季客流,缓解地面拥堵。

(三)升级智慧服务,推动“低空旅游+国际营销”一体化。一是破除数据孤岛:升级“一码游贵州”平台,实现低空观光、应急救援数据全部接入省级云平台。二是沉浸式体验升级:推广VR导览技术,提升用户转化率,提升重点景区多语言服务覆盖率。三是低空产品与营销创新:开发“低空+文化”产品线(如苗族村寨空中游览),利用海外平台推广;打造“山地低空观光”IP,嵌入“谷歌地球”全球营销网络;借鉴国际低空旅游业态模式,设计“直升机+苗寨夜游”等组合产品。


夯实低空数字底座 解锁低空经济新动能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当前,低空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实现数字经济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其完善程度将影响低空领域相关行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及规模。建议:

(一)推进组建低空飞行管理中心。以军民融合办、数据管理部门、民航管理部门为核心,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尽快组建我省低空飞行管理机构,按照公共、公益服务方向,统筹推进低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开展空天地一体网络建设。将5G-A基站建设需求纳入国土空间、城市建设等规划中统筹考虑;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调动电信运营商积极性,建设与4G/5G、卫星等网络进行融合连通的5G-A感知网,解决当前低空、超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盲点问题,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实时精准监测的低空通信网络。

(三)强化智能网联系统平台能力建设。根据低空经济覆盖多个领域,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特点,按照跨部门“大系统、大平台”建设理念,加快建设满足低空空域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要求的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对“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低空活动的管理需要。

(四)拓展低空数字底座服务能力。借鉴深圳等省外成功实践经验,在传统飞行监管功能基础上,将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平台接入政务平台、城市实时核心数据平台,拓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服务,满足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生态保护、公安执法等政务管理需要。

(五)适时推进开展低空数据融通及开发利用工作。支持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平台统筹推进各类低空应用数据需求,在民航、交通、气象等常规数据之外整合引入旅游、水文、农业、工业等多方面的高价值数据,推动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共享融合,通过开发利用数据资源和开展算法研究,助力拓展更多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带动有关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 打造贵州低空经济示范市

陈致豫委员


遵义作为贵州省域副中心,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贵州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发展低空应急覆盖面广,大有可为。建议:

(一)加快实施低空空域改革授权。一是充分考虑贵州特色,加快划定山地和喀斯特地貌地区低空物流走廊、应急救援通道等专属空域,优先划设开放旅游区、交通不便区域的低空飞行权限。二是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授权下放市(州)改革,将遵义等市(州)列为全省试点示范,待国家有关政策出台、省级获得国家级授权后,试点市(州)能够尽快获得省级同级同权空域管理授权。

(二)推动低空经济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一是支持遵义依托铝、锰、钛基础材料产业基础,推动基础材料向新材料转型发展,打造低空新材料产业集群。二是依托高端紧固件、继电器、连接器等飞行器关键零部件制造业基础,着力建设低空制造零部件生产基地,向南打造与贵阳、安顺协同发展的贵州低空制造“协作带”,向北积极融入川渝低空制造产业带。三是支持遵义积极培育低空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低空制造业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打造全省(黔北)低空应急救援基地。支持并推动遵义在原有低空应急发展基础上,建设立足遵义、覆盖全省、辐射黔川渝结合部的全省(黔北)低空应急救援基地,推进“低空+”在灾情勘察搜索、人员搜救、救援物资运送、森林防灭火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支持相关企业、园区开展应急抢险装备、灭火水包、灭火水袋、灭火弹等产品研发制造,推动低空应急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多措并举加快推动我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周文捷委员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布局与政策大力推动的双重利好下,我省积极布局发展低空产业,全力打造低空经济新高地。建议:

(一)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强化支撑保障能力。将低空经济重点产业纳入全省“十五五”规划,找准比较优势,制定专项长期发展规划,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预期,吸引长期投资和重大项目落地。对标国家机构设置,加快成立低空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形成全省上下协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加快完善低空经济地方政策法规,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保障能力。

(二)引培龙头企业,提升场景应用开发水平。加大对低空装备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相关技术及设备制造企业落地贵州,进一步补齐产业链短板缺项。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场景示范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龙头公司等共同参与基金组建,提升我省低空产业竞争力。支持贵阳贵安、安顺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无人机测试验证基地、创新孵化器等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产业集群。结合我省资源禀赋,拓展特色化应用场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示范带动效应。

(三)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低空经济服务网。加快实施《贵州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6—2030年)》,稳步高效完善相关通用机场布局。探索推进空地一体化、多方协同的信息网络环境与数据共享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省低空经济“服务网”。结合应用场景和低空飞行实际需求,在市(州)合理布局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平台,建设地市级低空智能网系统一体化监管服务平台。培育壮大一批专业的低空飞行服务企业,建立覆盖全省的维修保障网络。

(四)大力推动空域管理改革,健全安全与风险管控机制。积极向国家层面争取成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综合试点省份,出台《贵州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实施方案》,探索制定低空空域使用、无人机运行管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制度。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快建设省级低空飞行智能网联平台,加快构建全省低空安全监管体系,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保险服务,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军民融合方式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徐元志委员


发展低空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领域宽、部门多,横跨军地民,纵贯国地企。建议以军民融合方式推进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一)在规划方案编制上做好军地统筹。抢抓机遇,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立足贵州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算力中心等特色优势,适度超前规划并纳入贵州总体发展规划和交通布局,在人员、财力、产业基金等方面完善服务保障,实现“应用+生产”的互哺。

(二)在规则制定上做好军地衔接。研究构建“政府主导、行业监管、军地协同、社会参与”的运行管理机制,依托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实施协同运行管理,对各类航空器飞行活动进行监管。建立低空航空器准入标准、低空飞行诚信机制,联合查处违法违规飞行活动,确保国家空防安全、公共安全和低空飞行安全。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兼顾军地需求。按照立足实际、整合资源、节约高效、军地共享、分步建设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临时起降点和通用机场,在业务不饱和的支线机场增加通用航空功能。逐步推进“交旅融合、航旅融合、军民融合”,打造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形成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基础设施体系。

(四)在生产制造上注重军地优势互补。按照市场主导、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军地合作、开放共享的原则,整合现有军工和民营产业基础资源,先期支持培育一批有经验、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带头发展低空飞行生产制造产业,并注重注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五)在飞行服务上注重军地民协同。加快建设运营省级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式”飞行审批和服务保障。同时,建立地方政府、军方、民航空管部门以及通航企业之间的低空协同管理运行机制,统一规范飞行计划申报渠道、简化飞行审批报备流程,实现低空航旅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全域服务”。

(六)在应用场景上注重融合发展。打造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体系,鼓励通航企业利用当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山、河、湖、草原、花海、草海、峡谷、高山、城市”等场景的低空旅游产品,突出差异化服务细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拓宽低空旅游覆盖范围,持续推动低空旅游在4A级以上旅游景区覆盖,鼓励以低空飞行方式串联观光景点,实现低空旅游与短途运输融合发展,形成连点成网、多线组织的低空旅游航线和低空旅游带。

(七)军地联合开展低空经济资源普查。普查涉及低空经济的科研创新、人才储备、生产制造、基础设施、空域资源、应用场景和市场潜力等底数,特别是要对全省低空空域资源进行规划评估,摸清禁飞空域和可开发利用空间,明确不同空域属性类别、功能定位,建立空域资源档案。


筑牢低空经济发展安全底线

民航贵州监管局


近年来,民航、空管等相关单位积极配合,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与场景拓展,推动产业发展建设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强化低空飞行安全管理,建议:

(一)建立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建立高层次的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高位推动,统筹协调全省低空经济规划政策制定、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重点事项协调等事宜。参照国家层面设立省级低空经济发展专管机构,负责低空重大项目对接和重点事项协调等,推动全省低空经济健康发展。

(二)建立联合安全监管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负责”的原则,从省级层面探索在低空安全方面建立保障安全、规范发展、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联合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省级飞行准入、飞行监管、空地安全等标准和规范,完善地方标准制定。督促各有关单位依法履行部门监管责任、属地安全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保障全省低空飞行运行安全。

(三)推进全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省级层面加强同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对接参与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建立灵活转换空域使用协调机制,依法合规完成全省空域基础分类划设,制定低空空域划设与空域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推进空域分类管理落地实施,逐步释放贵州境内低空空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