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岗村:从深山“活化石”到世界级乡村
□本报记者 何佼阳
10月17日,黔东南州黎平县黄岗村获得联合国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称号。这份世界级的认可,如同一束聚光灯,照亮了这个拥有800年厚重历史的侗族古寨,也让世人看到这里并非一个被时间冻结的“侗族文化博物馆”,而是在保护与发展中寻得平衡、焕发出全新活力的生机之地。
黄岗村是典型的侗族聚居村落,居民以吴姓为主。村寨内,原汁原味的侗族传统木质吊脚楼建筑群错落有致,5座描绘二十四节气图谱的鼓楼巍然矗立,与“稻鱼鸭共生”非遗农耕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同勾勒出一幅活态传承的侗族文化画卷。随着贵广高铁全线贯通,乡村旅游公路让深山与外界紧密相连,这个隐于深山的古老村寨,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这颗深埋于大山的文化种子开始破土而出,绽放绚丽花朵。
■新面貌:禾仓里长出“新产业”
步入黄岗村黄岗侗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木质吊脚楼和点缀其间的特色“禾仓”(粮仓)。如今,这些承载着农耕记忆的建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村里的禾仓经现代化改造后兼具民宿功能,既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符号,又赋予其经济价值。
由中国旅游集团帮扶打造的“禾仓美宿”项目,成为黄岗产业转型的缩影。项目将闲置的传统禾仓创新改造为精品民宿,既保留了其古朴的外貌,又满足了现代人对舒适的追求。据介绍,2023年和2024年,“禾仓美宿”实现营收超237万元。2025年9月,投资510万元的三期项目开业,客房从19间扩充至31间,有效缓解了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的压力。
“我们创新发展‘央企帮扶+党建引领+合作社+民宿’的模式,让村民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角和受益人。”黄岗村村民、禾仓美宿店长陈禄敏介绍,这一模式已有效带动全村385户18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好了。”
■新活力:古老歌谣唱响“新经济”
10月18日清晨,黄岗村迎来一年一度的“香禾糯节”,全村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又恰逢黄岗村荣获“最佳旅游乡村”称号,身着盛装的侗族同胞吹响芦笙、肩挑农作物,以盛装巡游和传统庆典欢庆双喜临门。
寨门迎宾,歌声飞扬、米酒飘香……上午9时许,黄岗侗寨鼓笙齐鸣,八方宾朋随着歌声步入黄岗侗寨,一同见证“最佳旅游乡村”揭牌仪式。古老侗寨在丰收的喜悦与国际荣誉的光环中,尽显活力与风采。
全天活动中,晾禾、扁米制作、烧鱼等秋收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农耕文化;特产直播间通过“非遗技艺展示+产品销售”模式,助力香禾糯、咸鸭蛋等黎平特产走向全国。夜幕降临,包几鼓楼内的侗歌对唱与中法跨界音乐会轮番上演,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别样火花。
“侗寨给人的感觉很宁静,特别治愈人心,原生态的侗族建筑令人震撼。”外地游客刘佳用相机记录着眼前的美景,由衷地赞叹道,此次旅程不仅欣赏到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感受到了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黄岗以糯为食,每到秋收时节,我们都会通过歌声庆祝丰收,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侗族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方队队员吴海燕自豪地说。据她介绍,目前,黄岗拥有各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17名,在村里探索性开展了各类侗族大歌研学项目。古老的音乐在年轻一代和远方客人的互动中,找到了新的传承土壤。
同样被激活的还有黄岗最隆重的“喊天节”,这个原本祈求风调雨顺的传统祭祀活动,现已发展为黎平县乃至侗族地区的重要文化盛会,每年吸引数千甚至上万游客参与,从一个村落的内部节庆,跃升为区域性的文化旅游品牌。
■新融合:传统农耕延展“新链条”
黄岗村以香禾糯为主产,延续数百年的“稻鱼鸭”复合种养传统农耕方式,构建了可持续资源利用的范式。这一先民的智慧,更成为了现代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石。
坚持做好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黄岗村结合种植养殖特色和优势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成立了黄岗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对传统产业进行提质增效,打造以黄岗有机香禾糯种植、本地麻鸭养殖、特色咸鸭蛋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商品链。
同时,黄岗还将当地特色吃、玩、手作体验、艺术表演融入游客体验活动中,开发了鼓楼对歌、长桌宴、捕鱼、酿酒等旅游体验项目,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此外,黄岗还积极开辟产业发展新路径,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千亩茶叶基地,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万元。这些原本深藏山间的农产品,通过旅游的窗口,走出了大山,延长了产业链,实实在在地鼓起了村民的荷包。
■新气象:古寨迎来“新基建”
发展的新面貌,也体现在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上。随着厦蓉高速、贵广高铁的开通,作为黔东南州深度文化旅游的核心节点,黄岗从偏远山村转变为连接肇兴侗寨、小黄侗寨等周边景区的枢纽。
“农村公路+旅游”的融合模式,成为黄岗蜕变的关键引擎。“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更是将黄岗与其他传统村落串联起来,形成了互联互通的旅游新格局。
返乡创业青年吴德珍说:“ 我在外面打工了好几年,现在感觉村里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这个路通了,村寨旅游红火起来,很多游客慕名来到我们黄岗。”
如今,黄岗已完成停车场、游客中心、生态廊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进一步优化路网与导引,深化实施“厕所革命”,加强智慧导览建设,让游客享受更便捷、舒适的服务。
与此同时,一场“服务升级”行动也在悄然进行。黄岗通过对涉旅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全方位提升服务标准和接待质量,让淳朴热情的民风和真诚周到的服务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找寻黄岗侗寨的“最佳”密码
□本报记者 万里燕
10月18日清晨,黄岗侗寨薄雾轻笼,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层层叠叠。在寨子的主干道上,身着侗族盛装的芦笙队汉子们踏着轻快俏皮的舞步,吹奏出欢腾悦耳的旋律,彩衣翩然的侗歌队姑娘们踩着节奏跟随其后——他们正前往寨门迎接贵宾,这里即将举办黄岗村“香禾糯节”暨“最佳旅游乡村”揭牌仪式。
10月17日,这座深藏在黔东南群山中的侗族村落,荣获联合国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称号。当晚,二十多位村民代表在包几鼓楼与远在浙江省安吉县颁奖典礼现场的村支书进行视频连线,欢乐的气氛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而我与吴大娘攀谈时,她表现得既欣喜又平静,“我们的生活本就如此,只是现在被更多人看见了。”
旅游唤醒古寨,但不打扰古寨
黄岗侗寨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但走进这里,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刻意营造的“景区感”,而是这里鲜活的生活气息。寨子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商铺,取而代之的是村民自家酿的米酒、手工织染的侗布,以及随时可能响起的即兴歌会。
“我们不做‘表演’,客人来了,就和我们一起生活。”村民吴大哥说。黄岗的旅游开发始终以村民为主体,传统节日、农耕习俗、侗族大歌都是侗族同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商业演出。
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评选自2021年启动,围绕文化保护、生态可持续、社区发展等9大领域进行严苛考评。黄岗村凭借稻鱼鸭共生农耕系统活态传承、侗族大歌等非遗文化保护成果,以及“文旅融合促振兴”的创新实践,从全球众多候选村落中脱颖而出,成为贵州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寨,标志着黄岗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平衡实践收到了国际认可。
据村支书介绍,黄岗村一直坚持“适度开发”,守住旅游开发与传统保护的平衡底线。村里规定,新建房屋必须保留侗族传统建筑风格;游客接待量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过度商业化;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古建筑修缮和文化传承。村支书坦言:“留住原真性,才是黄岗的竞争力。”
“最佳”背后的思考与启示
荣誉加身,黄岗的未来也面临挑战。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怎样让年轻人既看到家乡的价值,又能获得发展机会?这些问题,或许比“最佳”二字更值得思考。
黄岗村荣获“最佳旅游乡村”称号,不仅是国际社会对其独特侗族文化的认可,更是贵州文旅品牌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共生发展的生动缩影。作为“多彩贵州”的一张新名片,黄岗的成功印证了文旅融合的可持续路径——旅游开发并非以牺牲传统为代价,而是让古老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在贵州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化、品牌化的背景下,黄岗的实践提供了关键启示:生态与文化的原真性才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黄岗“轻开发、重保护”的模式,既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侵蚀,又通过旅游收益反哺村落修缮与传承人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黄岗的荣誉也为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它证明,民族文化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差异化发展的资本。当传统村落通过文旅赋能找到与现代经济的接口,年轻人便不必离乡谋生,文化传承自然有了内生动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黄岗的“最佳”不仅是侗寨的胜利,更是中国乡村文旅的一次价值重构——旅游的终极意义,或许正是让世界看见不同文明如何智慧地平衡保护与发展。而贵州正以这样的案例,向全球讲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故事。
结语:在传统里看见未来
庆祝仪式结束后,我们漫步在寨子里,看着鼓楼前的广场上,孩子们在追逐嬉戏,笑声与歌声交织;街边的民居前,有侗族老人一下一下地槌打着侗布,晾晒起来的侗布在阳光下反射着细碎的光芒,也照亮了侗家人的笑容;还有的村民整理着自己屋檐下阴晾着的香禾糯,每翻动一次,都会飘来淡淡的糯香,令人沉醉……正当我们依依不舍时,旁边跑过去一个四五岁的侗族小女孩,梳着发髻,戴着银饰,穿着传统盛装,却在脚下穿了一双全是亮片的童款小高跟鞋。这一刻,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水乳相融。我恍然,这座古寨的“最佳”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份“自然而然的幸福”里。

阳光中的黄岗侗寨

村民在鼓楼对歌。

村民正在晾晒侗布。

黄岗村“大湾”香禾糯种植基地迎来丰收。

10月18日上午举行的寨门迎宾仪式

10月18日,黄岗侗寨举行“香禾糯节”暨“最佳旅游乡村”揭牌仪式。

侗寨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一代代传承。

黄岗侗寨省级非遗“抬官人”活动
黎平县委宣传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