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和反腐败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郑纪轩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推动在全社会营造了以文化人、以文润德、以文养廉的浓郁氛围。在2022年1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首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公开讲话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以理论学习立根铸魂、以思想共识凝聚人心、以纪法教育唤醒党性、以正反典型教育党员、以廉洁文化涵养清风正气,为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筑牢坚实根基。
第一,扎根文化走出特色反腐败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反腐败的道路选择、理论支撑、制度创制,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建立在现实国情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反腐惩恶的雷霆之势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纯洁了党员队伍,凝聚了党心民心,成功走出一条依靠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法治优势的反腐败之路,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期待。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有着文化的根基,也有着历史的传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
第二,发挥文化在一体推进“三不”中的作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其科学方法的根基在文化,打通三者内在联系的关键在文化。强化不敢腐的震慑,统筹推进各领域反腐败斗争,让那些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直至不犯,让一些滋生的新问题难以蔓延,坚决把增量遏制住、把存量清除掉,最终要落在保持对法纪、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上,形成知耻知止知畏的行动自觉。扎牢不能腐的笼子,从源头着手,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更加常态化、长效化地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建立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让制度和文化的监督约束功能相得益彰。增强不想腐的自觉,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根本在于发挥文化的自律、教化、育人功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第三,大力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鲜明底色。廉洁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的知识、理论、信仰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廉洁文化一旦形成,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人们的行为。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强国战略中统筹谋划,把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从革命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凝聚思想共识,以廉洁文化建设推动政治文化正气充盈,用高质量高水平的廉洁文化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培育全社会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带动社会文化向上向善。
第四,以文化传播提升工作合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国进行的反腐败斗争,开展的国际追逃追赃,顺党心合民意,是正义之战,而正义之战必然得道多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际舞台积极主动发声,以开放、自信的态度讲好中国故事,在提升影响力、掌握话语权的同时,在双边、多边交流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建立国际反腐败新秩序,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理直气壮,加大反腐败宣传力度,既要宣传好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现实、理论政策和成就效果,又要讲清楚中国反腐败治理背后的价值理念、制度基础和文化根源,寻求崇廉惩贪、廉荣贪耻的最大公约数,增强反腐败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以文化传播提升反腐败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