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诗意秋光里的丰收
□本报记者 万里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丰盈的季节。在黔东南的黎平,高粱熟了红满天,桂花满枝香飘远,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秋的色泽。秋收的喜悦融入那如诗如画的秋色中,更添几分独特风韵。
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十大最美农村路”等名单的通知》,正式揭晓2024年“十大最美农村路”。“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黎平段)凭借突出建设成果与独特魅力成功入选,成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典范。
金秋十月,黎平的群山层林尽染,山谷田野间稻粒饱满,处处瓜果飘香。沿着“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黎平段)环线行驶,丰收长卷徐徐展开:稻田里,金浪翻涌,农人徒手捕捉肥美的稻田鱼,欢声笑语不断;规模化坝区中,农机轰鸣,为秋冬种抢抓时节;侗乡特色农业基地内,村民们正娴熟地收摘香禾糯,脸上写满喜悦……
香禾糯
黎平,这片被誉为“黔东南的粮仓”的土地,不仅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更因其独特的农产品——香禾糯,而声名远扬。
十月的侗乡,梯田鎏金。黎平的山坳里,香禾糯熟了——沉甸甸的穗子低垂,紫红、浅褐、金黄的稻芒在秋阳下泛着釉光,山风过处,整片梯田便漾起带着甜香的波浪。侗家汉子们挎着竹篓、踩着田埂走进稻浪,镰刀轻挥,一束束糯稻被齐根割下,捆成饱满的禾把;女人们头裹蓝帕,将禾把码上晾禾架,层层叠叠如金色的瀑布从吊脚楼前倾泻而下。
“一家蒸糯,十户飘香”。香禾糯是黎平特有的珍稀糯稻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这糯稻是侗家人世代的珍宝:粒粒圆润如珠,蒸熟后莹白透亮,黏软中藏着山泉的甘洌。秋收时节的寨子里,木甑蒸腾的热气裹着糯米香漫过鼓楼坪,孩童们踮脚等着第一捧热糯饭,老人用古调吟唱着“糯养百样,禾佑千秋”。远处,新修的农村公路蜿蜒穿过稻田,满载禾把的拖拉机突突作响——路通了,这深山里的糯香,正沿着秋日的脉络,飘向更远的远方。
稻田鱼
金秋十月,黎平的梯田铺展成一片斑斓的织锦。香禾糯低垂的穗子下,水波微漾,忽而“哗啦”一声,一尾肥美的稻田鱼甩尾跃出,鳞片在阳光下闪过银光,又“扑通”扎回水中,溅起细碎的水花。侗家阿嫂们挽着裤脚,提竹篓下田,一边收稻,一边摸鱼。手指刚触到滑溜的鱼身,鱼儿便机灵地钻过稻秆缝隙,惹得田垄上围观的孩子咯咯直笑。游客们举着手机追拍鱼跃瞬间,民宿老板娘笑着招呼:“莫急,吃饱了带你们去抓‘逃跑的晚饭’!”
这稻田鱼是糯稻的“老搭档”:春播时鱼苗入田,啄食虫害;秋收时稻鱼双丰。寨子里的火塘早已备好,刚捞的稻田鱼用山姜、木姜子一腌,裹上香茅草烤得焦黄,配上新蒸的糯米饭,便是侗家待客的“稻花鱼宴”。
黎平“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田鱼以鲤鱼为主,肉质细嫩无泥腥,与香禾糯并称“侗乡双宝”。如今,这延续千年的“稻鱼共生”成了文旅新招牌——田埂上,研学团队记录着生态农业的智慧;直播间里,主播拎起活蹦乱跳的稻田鱼高喊:“看!这就是黎平‘舌尖上的非遗’!”秋风掠过,稻浪与欢笑声一同翻滚,村头村尾尽是丰收的热闹。
油茶果
深秋的黎平,山林间闪耀出金红色的光芒。油茶林里,沉甸甸的油茶果缀满枝头,有的青中透红,有的已绽开褐色果皮,露出黝黑发亮的茶籽。侗家汉子们手持长竿,“噼啪”几声轻响,油茶果便如雨点般落下,滚进厚厚的松针里。孩子们猫着腰在树下捡果,偶尔剥开一颗嚼嚼,清苦中带着回甘,阿婆笑骂:“馋猫!这是榨油的宝贝,可不是零嘴!”
这片“东方橄榄油”的摇篮之地,正迎来一年最忙碌的时节——古法榨坊里,蒸熟的茶籽被填入木槽,撞锤在号子声中一次次冲击,金黄的茶油便顺着槽口汩汩流出,香气霸道地钻进每个人的鼻尖;直播间里,年轻“村官”举起玻璃瓶,“咱们冷榨的山茶油,炒菜不冒烟,拌粥能香到明年!”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外地游客连连感叹:“这哪是油?简直是液体黄金!”
2024年,黎平县油茶种植面积达46万亩,稳居全省第一,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超12亿元。从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到满溢茶香的山茶油,从单一的原料产品到多元化的油茶制品,黎平县正以产业振兴为引领,在青山绿水间描绘出一幅崭新的油茶产业发展画卷。如今,黎平的油茶果还跳出了“土特产”的圈子——化妆品厂来订原料做精油,寨子里的阿嫂们用茶枯饼熬水洗头,乌黑的发辫成为无形的广告……为让油茶果流出更多金色财富,近年来,黔东南州将油茶产业发展纳入州级“6个100万”重点产业布局,推动链式发展,提升产业能级。
山风掠过,油茶林沙沙作响,仿佛古树絮语。那些缀满枝头的“树上油库”,酿成乡村振兴的金色琼浆。

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大湾”香禾糯种植基地 吴光辉 摄

在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村民喜收香禾糯。 吴光辉 摄

在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村干部展示丰收的稻田鱼。 吴光辉 摄

黎平县32万亩油茶果迎来丰收。
黎平县委宣传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