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的星火
——中共赤合特支书记梁业广的革命华章
□文/图 佘思良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闪耀,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梁业广,便是这样一位在赤水河畔点燃革命火种的先驱者,他的故事,如同滔滔赤水河,波澜壮阔,动人心弦。
1903年,梁业广出生于四川省合江县九支区,这片与赤水县城一河之隔的土地,赋予了他质朴而坚毅的性格。童年时期的梁业广,在赤水东城小学度过了启蒙时光,那朗朗的读书声,不仅开启了他求知的大门,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知识渴望、对世界探索的种子。
1922年,梁业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川南师范学校。彼时的川南师范,宛如一座思想的熔炉,中共党员恽代英、萧楚女在此任教,他们如火炬般,让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照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梁业广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思想的养分,在革命思想的教育熏陶下,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转变。1924年,梁业广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为了让更多的人摆脱压迫与苦难,他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26年春,梁业广受党组织的派遣前往广州,到毛泽东主持的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深入研究了中国农民问题,掌握了开展农民运动的策略和方法。
学习结业后,梁业广满腔热忱地来到四川泸州,参加了刘伯承等领导的“泸顺起义”,负责农运工作。他深入农村,与农民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疾苦,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组织他们勇敢地站起来,反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在纷飞的战火中,他毫不畏惧地穿梭于各个村庄之间,点燃了农民心中革命的火焰。虽然泸顺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梁业广并没有气馁,他奉命回到家乡,在合江、赤水两地继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革命积蓄力量。
回到家乡后,梁业广联系了在川南师范一起加入团组织的同学汪荃江、江良杰、金奚生等人,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如同一群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勇士,虽然环境险恶,但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他们在赤水兵工厂、赤水二中、赤水女中和县城等地,通过开办夜校、组织读书会等方式,向工人、学生和市民传播革命思想,启发他们的觉悟。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觉醒了,纷纷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27年冬,梁业广受中共川南特委派遣,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来到赤水。此时的赤水,表面上平静安宁,实则暗流涌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梁业广深知,要想改变这一切,就必须在这里建立党的组织,让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燃烧起来。
在赤水,梁业广得到了民主进步人士邹华轩的支持和掩护。他们共同筹划,在当时的赤水县图书馆所在地文庙开办了“文庙学校”和“平民夜课学校”。梁业广以平民夜校校长的身份作掩护,白天给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晚上则向工人和社会青年传播反帝爱国思想。他的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将革命道理寓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事例之中,让听者深受启发。
在传播革命思想的同时,梁业广还通过观察秘密培养进步青年。他发现,赤水兵工厂的工人们深受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对现状极为不满。于是,他经常深入兵工厂,与工人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在他的努力下,赤水兵工厂的罗奕云、王荫南等进步青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党组织在贵州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随后,新党员的发展如同星星之火,在赤水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1928年春,经中共川南特委批准,梁业广等人建立了中共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梁业广任书记。合江特支成立后,梁业广又把工作重心放在赤水,到赤水发展党团员。随着赤水党团员数量的逐渐增多,1929年12月,经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批准,将原中共合江特支改建为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梁业广任书记。至此,贵州省第一个跨省联合县级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赤水县正式诞生,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赤水人民前行的道路,拉开了贵州省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序幕。
中共赤合特支成立后,梁业广带领同志们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组织动员一批进步学生成立“抗日救国会”,开设“之江书店”等进步书店,通过这些渠道,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他们还发动和领导兵工厂工人罢工,为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而斗争。在罢工过程中,梁业广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组织工人有序地进行抗议,与资本家进行谈判,最终取得了罢工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工人阶级的斗志。
此外,梁业广还利用党的外围组织对黔军侯之担部队进行策反工作。他深知,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他亲自深入敌营,与侯之担部队的官兵们交流,向他们宣传革命的道理,分析当前的形势,试图争取他们倒戈起义。虽然策反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和危险,但梁业广毫不退缩,他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为党在黔西北地区传播马列主义开辟通道。
1931年12月中旬,为了让更多党团员、进步民众增强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梁业广和宣传委员金奚生等人积极筹备,邀请到返乡回赤的早期共产党员段雪笙在赤水县城北街古月堂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段雪笙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形势,阐明了党的救国纲领,强调要争取进步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次座谈会开得非常成功,与会人员深受教育与鼓舞。在段雪笙的指导下,大家一致同意创办流波社,取赤水河流动的波涛滚滚,前波接后波,波浪永无止,不断向前推进,流到合江和长江汇入大海之意,寓意革命事业前程远大,更无止境。流波社及读书会的成立,为赤水河流域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4年1月,梁业广根据组织安排,打入合江九支团练局,以文牍身份作掩护从事策反活动。他利用工作之便,秘密印发革命传单,宣传党的主张,试图唤醒更多的人。然而,他的行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怀疑。同年4月26日,梁业广在九支被反动当局逮捕,关押在合江监狱。
在狱中,梁业广遭受了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敌人妄图通过残酷的折磨让他屈服,说出党的机密。但是,梁业广坚贞不屈,咬紧牙关,一个字也没有透露给敌人。面对敌人的威胁,他毫不畏惧地说:“你们可以折磨我的身体,但永远无法动摇我的信仰!”在狱中,他还积极与关押在一起的共产党员和难友们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斗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坚守着心中的信念。
尽管身处困境,但梁业广心中始终牵挂着革命事业。他在狱中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与外界取得联系,继续为革命工作。他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难友,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经过党组织的多方营救,梁业广最终获准保外就医。然而,由于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刑伤严重。1935年5月,这位年仅33岁的革命斗士,带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梁业广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赤水河畔,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生命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在赤水这片土地上传播马列主义,组织开展革命运动,让革命的火种在赤水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赤水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之江书店旧址
梁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