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的七月
□聂顺荣
七月的风裹挟着滚烫的赤诚,掠过华夏大地的每一寸肌理。当石榴花在枝头绽放成簇簇火焰,我知道,这个被岁月精心装帧的月份,正用它独有的红色密码,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故事。
七月的蝉鸣是历史的旁白。百年前的蝉声里,嘉兴南湖的红船划破迷雾,十三双年轻的手紧握成拳,将共产主义的火种悄然播撒。那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国土,封建压迫如巨石般沉重。但就是在这样的黑暗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如同破晓的曙光,为濒临绝境的民族带来了希望。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暴雨冲刷过的七月,总让人想起长征路上的泥泞。红军战士们用草鞋丈量万水千山,用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湘江战役的血色染红江水,泸定桥的铁索残留着战火的余温,爬雪山、过草地,饥饿与严寒如影随形,却从未动摇他们心中的信念。那是对理想的坚守,对光明的渴望,对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的执着追求。这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七月的记忆里愈发清晰,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丰碑。
战火纷飞的七月,同样镌刻着无数共产党人的无畏身影。在抗日战场上,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让敌人闻风丧胆;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直至壮烈牺牲;赵一曼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着民族尊严。他们用鲜血染红了七月的天空,为抗战胜利筑起了血肉长城,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七月的向日葵始终朝着太阳生长,正如亿万人民的心紧紧围绕着党。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毛主席写下《论持久战》,为抗战指明方向;在西柏坡的土坯房前,党中央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从土地改革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村活力;从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到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每一个决策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深情。
站在新时代的七月,高铁如银龙穿梭于青山绿水间,5G信号覆盖城乡角落,航天飞船一次次叩问苍穹。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共产党员在科研一线日夜攻关,在建设工地挥洒汗水,在基层岗位默默奉献。疫情肆虐时,党员们逆行出征,用生命守护生命;洪水泛滥时,他们冲锋在前,筑起坚不可摧的堤坝。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党旗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高高飘扬。
暮色中的七月,华灯初上,城市的霓虹与乡村的炊烟交织成画。这是历经百年奋斗换来的盛世图景,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憧憬的美好家园。当我们仰望星空,那些闪耀的星辰仿佛是先辈们欣慰的目光,见证着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照进现实。
精装的七月,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铭刻着奋斗的足迹,更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它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它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时光长河中,指引着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