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5期 本期376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11

从历史中驶来的强国之舟


□任瑞羾


2025年,站在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与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的节点上,我通过直播视频望向那片浩渺无垠的海洋。当看到山东舰航母编队驶入香港维多利亚港,飞行甲板上,舰载战斗机、直升机列阵,700余名海军官兵身着白色军装,列队排出“国安家好”4个大字,表达爱国爱港的浓浓家国情和对香港同胞的美好祝福时,我心中涌起的,是对中国航海事业波澜壮阔历程的万千感慨。这海洋,从来都不只是一片水域,它是历史的通道,是未来的征途,更是无数航海人梦想与奋斗交织的舞台。

回溯到620年前,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向未知的远方。那一艘艘承载着探索与希望的宝船,宛如巍峨的海上城堡,象征着中华文明的光辉,乘风破浪,驶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那个时代,郑和船队凭借着牵星术等先进的航海技术,通过观测星辰的海平面高度来确定航行方向和所处纬度,让船队在茫茫大海中找准前行之路。这不仅是航海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精神的彰显。

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了征服与掠夺,而是以和平友好的姿态,与各国开展贸易往来,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转,近代的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航海事业遭受重创,曾经的辉煌沦为黯淡的记忆。但中华民族骨子里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儿,在航海人身上从未消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海事业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再次踏上征程。

还记得“海辽”轮吗?

1949年9月19日,在方枕流船长的带领下,全体船员毅然起义北归,驾驶“海辽”轮冲破海上的重重封锁,成为第一艘挂起五星红旗的海轮。“海辽”轮的壮举,是新中国航运事业的开篇序曲,它象征着中国航海人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

此后,从“光华”轮首航拉响新中国远洋船队的第一声汽笛,到“平乡城”轮开辟中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再到“柳林海”轮开通中美海上航线,每一步前行,都饱含着中华航海人的心血与汗水,每一次突破,都为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世纪的这二十多年,中国航海事业更是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技术创新的赛道上,中国一路疾驰,成绩斐然。截至2025年6月,我国已建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有23座,自动化的干散货码头有29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

在上海港,曾经配载一艘船需要4个小时,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5分钟左右便可完成,效率提升之快,令人惊叹。而基于5G技术的新一代自动导引车、无人集卡等智能化运输设备的率先使用,更是让港口作业现场的人员大幅减少,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航运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加快,上海、深圳、宁波舟山等地的沿海港口已具备液化天然气的加注能力,上海港洋山港区还首次完成了国际集装箱船绿色甲醇加注,我国首艘自主研发建造的可载运700标准箱的江海直达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也已投入运营。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航海事业的竞争力,更让中国在全球绿色航运发展的浪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航海事业正努力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沿海干线枢纽港岸电设施覆盖率超过了90%。全国已建电子航道图覆盖航道里程超过5700公里,今年还将深入推动长江干线与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形成长江水系电子航道“一张图”。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减少了航运对环境的污染,让船舶航行更加智能、高效、环保。

而航海精神的传承,始终是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从郑和下西洋时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到 “海辽”轮起义时的航运报国、敢为人先,再到如今每一位航海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担当,航海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升华。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水运系统职工,在面对狂风巨浪、复杂海况时,毫不退缩、奋勇向前,在推动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开拓进取。

对于个人而言,投身航海事业,意味着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与成长。我认识一位老船长,年轻时怀着对海洋的憧憬踏上航海之路。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他遭遇过无数次暴风雨的袭击,经历过设备故障的危急时刻,但每一次,他都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顽强的意志,化险为夷。他常说,在海上,你会真正明白什么是敬畏自然,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在与风浪的搏斗中,在漫长的航行旅途中,他学会了坚韧、冷静和团队协作,这些品质不仅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船长,更塑造了他的人生。

对于行业来说,航海事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我国水路货运量持续增长,2023年水路货运量达到93.7亿吨,首次突破90亿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也在不断攀升。海运港口作为海陆运输的重要枢纽,其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而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港口、绿色港口的建设,也让整个行业的发展更加高效、可持续。

从国家层面来看,航海事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强大的航海能力,意味着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拓展国家的战略纵深。如今,我国的海产品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上油气成为国家能源重要增长极,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能力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航海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站在当下,展望未来,中国航海事业必将继续沿着“绿色航海、向新图强”的道路,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航海精神的传承弘扬中,中国航海事业必将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因为,这片海洋,承载着历史的荣耀,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