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苏维埃政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农政权
□周铁钧
“海陆丰”曾是广东省海丰、陆丰县的合称(1988年设为汕尾市),是中国土地革命的发祥地,也是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的家乡。
彭湃,1896年生于广东惠州,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与毛泽东、方志敏等13人被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执行委员,肩负起领导农民运动的重任。同年5月和9月,他先后两次组织、领导“海陆丰”农民武装起义。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一千余名官兵在团长董朗率领下进入“海陆丰”,他们与彭湃取得联系,共同策划、筹备第三次武装起义。11月5日,起义军和农民军发起攻击,占领了“海陆丰”地区,起义大获成功。
中共广东省委在电贺胜利的同时,任命彭湃为中共东江特委书记,负责在“海陆丰”地区组织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政权,镇压土豪劣绅,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1927年11月13日,在彭湃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在陆丰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没收土地案》《取消苛捐杂税案》《改良工人生活案》《妇女问题案》等八项决议。广大群众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根据各项议案规定,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革命斗争。
依照《没收土地案》规定,把土豪劣绅的耕地全部没收、分给贫苦农民,并当众把豪绅的地契付之一炬,仅海丰县就烧毁地契4万余张、租簿5千余本。
分田分地,打破了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祖祖辈辈靠租田艰难度日的贫困百姓,站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高兴得热泪盈眶。为表达感激之情,他们踊跃交纳公粮,一时间,各地农会院落里公粮堆积如山。
虽形势喜人,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彭湃却忧心忡忡:倘若遭敌人攻击,粮食岂不要落入虎口?于是,他组织人员把散存的各处的15万公斤公粮,分批运到周边集市出售,换得2000多块银元,既充实了政府财政,也为长期斗争奠定了经济基础。
当时,一些土豪劣绅武装不甘失败,伺机反扑,农会遭劫、干部被害的噩耗常常传来。为打击反动势力,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组织下,从“海陆丰”农民军和青年团员中选拔出500多人组建第五团,与原有的武装力量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共1800余人,先后平定了大溪坝、潘岱等地10余起反动武装暴乱。
不久,广州起义军第四师开进“海陆丰”,与第二师会合,两个师主动出击,痛歼顽敌,夺得一系列战斗胜利,先后解放了普宁、惠来、潮阳、丰顺等县的部分区域,使红色根据地不断扩大。
工农革命军除肩负保卫、巩固红色政权的重任,还在“海陆丰”建起枪械厂、服装厂、铁工厂等,生产、制造枪支弹药、军需物资,基本满足了部队需要。苏维埃政府也利用庙宇、祠堂、闲置的房屋创办“列宁小学”“劳动小学”“红军医院”等,实行免费就读、医疗。同时还创建了劳动银行,发行苏维埃纸币,稳定金融秩序;开办工农贩卖合作社,活跃商品贸易,促进物资流通。
中共东江特委在领导“海陆丰”开展土地革命、扩充武装力量、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党的建设,壮大党员队伍、健全基层组织。苏维埃政权建立四个多月,“海陆丰”的党员总数从过去的3000多名增至18000多名,党支部从原来的300个增至460个。
1928年1月,中共东江特委在海丰县创办了“东江党校”,除培养、教育党员干部,还负责党务巡视,党纪监察,处理违纪违规问题,保证了党在斗争中的清正廉洁和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创建,为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作出成功范例,开创出以工农为主体、人民民主执政的先河,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旧址
1927年,海陆丰苏维埃成立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