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72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30

“五一”小长假未至,国内游火热趋势已经渐露端倪。相关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新疆、贵州等旅游大省“五一”假期文旅预订增速均超50%。

特别是贵州,已经有“旅游大军”提前抵达,集聚多家酒店的贵阳市花果园延安南路出现旅游大巴车排队的景象。

而对于如何迎接猛增的游客,贵州从官方到地方都已经驾轻就熟。自举办“村晚”“村超”“村BA”“村T”频频出圈开始,贵州就越来越懂得该如何做好一个网红旅游目的地,能引得来流量,也留得住客人,更能从产品体验到服务都尽量让游客满意。


“五一”未至, 贵州文旅“破局”已至


□郭鸿云



当旅游进入深度体验时代,拥有好山好水好风景和文化美食好项目,已经不能算是旅游目的地的优势,能给游客一个奔赴理由,拥有让游客吃好、玩好的服务力,才是真正展现优势竞争力的关键。

让我们先盘盘今年最出圈的几个城市。

美国网红“甲亢哥”的一次中国行让郑州、成都、重庆等城市“复火”了一把,因为临近“五一”,这一波流量也成了几大城市引流的抓手。

但要说最突然和最“无厘头”的应该是贵阳。因为这座城市是被一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带火的,并且一火火仨月。

即使在清明节期间,越界影城这块亚洲最宽IMAX屏幕影厅的上座率仍能达到100%。

根据院方统计,这些观影客人中有50%~60%是非本地人,其中还有不少国际友人。在观影结束后,这些观众就是深度游贵州最精准的潜在客群。

当然,“为一块屏,赴一座城”的引流方式,绝不在官方一开始的预料之中。但也由此可以看出,贵州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域服务型旅游城市,丰富的“出圈”经验保证了不论哪里流量苗头起来了,后续产品体系和服务也能把客人给留住。 

从最基本的安排接驳车、志愿者把服务体验拉满,到陆续把贵州美食、多元民族文化表演“搬”到影城门口现场表演,捆绑景区景点、餐饮酒店等商家优惠到票根,外地客人们想不被“种草”都难。

“五一”这波奔赴贵州的游客中,就有不少是上一波被“种草”的观影者,这次奔着深度游而再来。

小欣就是其中一位。此前在她的印象中,贵州虽风景优美但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并且缺少年轻人喜欢的体验方式和玩法项目。

但当她为了看电影来到贵阳并进行一定了解之后,才发现贵州现在各类户外项目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攀岩、桨板、探洞、滑翔伞等从“小白”培训到高阶玩法,乃至各类主题线路产品兴趣圈层统统都能找得到。还有各种年轻人喜欢的文艺范儿小清新、网红咖啡奶茶店等,都给她留下好印象,让她决定在这个“五一”重游贵州,深度体验。

事实上,贵州在旅游产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做法经验,值得好好去研究。

不仅仅因为其实现了从2022至2024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连续三年大幅增长,更因为贵州2024年游客接待人次成功突破14亿,超越云南、四川成为了全国旅游人气榜首。

正是贵州全省自上而下的IP意识觉醒,产品年轻化思路转变,以及用技术升级体验的创新尝试,才让贵州旅游“标签”真正的焕然一新。

特别是年轻客群,对一个目的地印象的改观是很难通过表面宣传来有效触达并见效的。贵州在这背后所作的努力,也应该被更多地关注、总结和借鉴。



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把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又抬高了一级。

先是一月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后有吉林、内蒙古、安徽、福建、甘肃等多地明确把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写到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为什么没提贵州?那是因为早在2014年,贵州就已将文旅产业定调为支柱产业。

从数据看,2024年贵州全省GDP达22667.1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超五成,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就是关键驱动力之一。

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是贵州原本就坐拥丰富旅游资源。在传统旅游思维模式下,云贵川原本就是跟团旅行的热门目的地,自然也是享受到过旅游红利的。

但随着旅行经验的提升,游客对旅游体验感和产品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旅行社业务萎缩,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从原有“跟团游”模式下破局成为摆在贵州以及其他旅游大省面前的问题。

贵州省的做法是,从资源端、产业链结构层面彻底打碎重构,引入了许多专业旅游公司以及新的玩法模式来更新在地旅游体验。

代表案例之一就是跟马蜂窝合作的主理人模式。马蜂窝自2022年起就同“主理人”这一新一代市场服务主体一起,针对贵州地域特色打造了一系列更具年轻态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并形成了规模化。

此前小欣提到的户外项目,就是主理人模式下的一大品类。

在此基础上,马蜂窝还给省会贵阳提炼了很多年轻化的新体验和新口号,比如“年轻人喜爱的山地秘境”“贵阳旅行必做的100件事”“贵阳七大主题玩法”等等,对于贵州旅游品牌年轻化和刷新印象标签都起到了很显著的效果。

而在服务体验端,马蜂窝则是给贵州输入了很接近定制游模式的“小车小团”项目,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内容积累,为车队、旅行社和“司导”提供全方位培训赋能,对于不想跟团的年轻人和家庭客群来说,可以享受到更舒适、更深度的旅行体验。

据了解,目前“小车小团”项目已经覆盖了经典景区巡游、秘境探索、村寨文化、非遗传承、桥梁文化、山野度假、自然疗愈、户外运动等多个角度的主题线路产品。且贵阳已经有首批80余名通过“司导一体化”专项培训的驾驶员获得“司导人员合格证”。

这意味着,除服务模式升级之外,服务人员专业性也得到同步提升,未来贵州“小车小团”旅游服务也将迈入“司机+向导”专业化服务新阶段。

陆续推出和实践的一项项新玩法、新模式都是贵州转变思维勇于创新的具象表现,量变促成了贵州旅游品牌与体验的质变。



而贵州还有相较于其他省的巨大优势,那就是“大数据”。

作为中国“数谷”,贵州大数据优势在提升游客服务与体验层面发挥的作用是更直接和深入的,可以直接影响到游客消费行为和决策。

比如今年初贵州文旅厅与马蜂窝合作发布的全国首个省、市、景区三级AI应用生态“AI游贵州”“AI游黔西南”“AI游西江”,不仅能够让用户“解放双手”,无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旅行规划,也能够把景点、酒店、交通方式等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让游客的选择更加便捷,结果一目了然。

与通用型AI旅行助手不同,作为专为目的地打造的智能体终端,其产业数据分析以及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助力效果会更加明显。

特别是在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之后,DeepSeek模型与 “AI游贵州”的思维链推理思路高度契合。

作为旅游行业第一个采用思维链(Chain-of-Thought, CoT)推理技术的应用,“AI游贵州”通过模拟人类规划行程时的逻辑链条,实现了旅游者从“用户需求分析”到“景点关联性判断”,再到“时间、交通、体力消耗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这种类人化的逻辑推演能力,使行程合理性和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而DeepSeek可以让这样的逻辑推演更加成熟,相关小程序的访问量也增长超三倍。

特别是“五一”假期临近,越来越多游客通过“AI游贵州”来规划行程。更为重要的,这个AI智能体应用能够有效助力解决入境游客语言障碍的服务问题,对于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贵州来说也是如虎添翼。

可以看到的趋势是,深挖旅游资源、焕新玩法体验和升级服务已经成为未来目的地文旅经济发展比拼的关键。从过去为“流量”狂欢到如今看“留量”成效,地方文旅发展正向着更加理性、务实和长期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当改变发生时,趋势就注定不可逆。之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早变晚变,最终还是得变,越晚行动留给目的地可创新的空间就会越受限。新一轮进化“变革”之下,谁能抢到先机冲到头部阵营,下一轮的旅游消费红利自然也就会流向哪里。



5109-4-1.jpg

  4月11日,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文旅数字人“黄小西”及“一码游贵州”3.0版本正式发布。 贾   智     摄


5109-4-2.jpg

马蜂窝“小车小团”项目在贵州落地并运营良好。 刘力维  摄


5109-4-3.jpg

位于荔波酷玩森林的悬崖咖啡馆。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