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72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30

红色的“乌江船工号”


□胡启涌


1934年1月14日,红六军团“甘溪战役”失利后,主力被迫向南撤退。激战中,负责掩护的十八师五十二团被敌军冲散,队伍只好采取分散突围的方式摆脱敌军的追击。

1月17日上午,五十二团某连20多名红军战士突出重围后迅速占领凤冈县天桥镇乌江河闪渡渡口。红军突降,吓得船工邓顺和直往山上跑,被红军发现后并叫住。一阵交谈后,红军的和善使邓顺和消除了“惧红”心理。当这支疲惫的红军队伍,作出在渡口休息一夜再过江的计划后,邓顺和立即劝说红军,敌军今夜会来夺回渡口,要尽快过江才安全。说罢邓顺和撑来木船,将红军摆渡过江,安顿在天桥老街对面的一座破庙里。同时,还将一位受伤红军战士带回家中医治。这支红军在天桥休整8天后,才离开天桥去寻找主力部队。但是,受伤红军战士一直在邓顺和家中治疗,直至伤愈后才化装成当地百姓,巧妙骗过渡口守军安全过江。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摆渡时喜欢唱“乌江船工号”的邓顺和,将他救红军送红军的事编进“船工号”里,以一问一唱的句式,唱出了浓浓情意:

船工:红军长征过乌江,有一红军受了伤。

红军:两腿伤重路难行,老乡送我上前方。

船工:我盼亲人归部队,盼望早日得解放。

红军:感谢老乡来相送,红军永远不能忘。

歌词明了感人,调子激亢如诉。邓顺和每天行舟乌江时,都对着滔滔江水放喉高歌。来往两岸的人们,都熟悉了这首“乌江船工号”,渡口村寨人人会唱,代代相传。

1986年,老船工邓顺和去世后,他的孩子继承了摆渡工作。今天两条高速铁路桥横跨乌江,“飞”过河闪渡上空,快速发展的现代交通,也使传统的摆渡行业绝迹江边。随着乌江流域建起多处电站,乌江已彻底告别了曾经的“野性”,变成了一幅“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画卷。90年过去了,今天红色的“乌江船工号”仍在两岸响起,与奔腾不息的江水一起,永远铭记着那段不朽的红色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凤冈县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杨继勇在乌江边收集到“船工号”后,兴奋地记下歌词。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红色历史,他用地方戏“推推灯”的曲调,填上这首歌词,使新版本的“乌江船工号”在凤冈广为流传,成为一首传唱不衰的红色歌曲。


(作者系贵州省文史馆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