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72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25

湘江河畔的群言堂


□王   渊


湘江流过遵义城时转了个温柔的弯。清清河水倒映着红军山上的烈士陵墓,粼粼波光浮沉着九十载的红色记忆。这座以伟大转折闻名的黔北重镇,如今依旧保持着倾听者的姿态。

1997年,撤地设市的春风吹到了红城遵义。这一年的冬天,遵义市政协成立了。彼时遵义老城的街道尚能数清石板,委员们却已在讨论如何提高、改善建市初期的教育质量、投资环境。泛黄的记录本上,钢笔字迹依稀可辨:“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师教育”“建议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改善我市投资环境的有关规定和招商引资的优惠办法”……这些有力的建言,像春雨渗入大地般,助力市委、市政府有力地提高了建市初期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

春茶吐蕊的时节,我跟随市农业界别政协委员走进余庆松烟二龙茶园。晨雾中的茶园像悬浮的绿云,采茶女的指尖在云雾间跳跃。骆委员蹲下身捻起一小撮土,送进随身携带的土壤检测仪,这个动作他已重复数十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去年提高了0.3%”,他掏出笔记本记下数据,眼镜片上沾着露水。在茶农老周家堂屋,褪色的春联旁贴着《茶园生态管护建议书》,落款处留着当年政协专题调研组成员的签名。

临冬时节的桐梓方竹笋加工厂又是另一番景象。流水线上的鲜笋如玉簪堆雪,王委员正和工人们讨论冷链运输方案。多年前她提出的“竹笋锁鲜技术攻关”建议,让这个深山里的车间装上了能将方竹笋瞬间保鲜的速冻设备。山下村委会的墙上几十张笑脸照片下是不同颜色的进度条:黄大姐的民宿贷款批下来了,王三妹的直播间粉丝破万了,赵幺爹的竹荪菌包开始冒尖了……窗外的竹海在风中翻涌,沙沙声里裹着货车的鸣笛。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新时代篇章里,我们如一叶轻舟溯流而上,以“系统集成、服务委员、数字赋能”三重智慧为桨,将“遵i协商”平台雕琢成政协履职的星河灯塔。这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堆砌,而是春日里的一缕清风——指尖轻舞便可叩开履职之门,云端之上绽放着协商民主的繁花。

当指尖划过流光溢彩的界面,履职护照便化作展开的智慧长卷:察民情的脚步融入云端调研的星辰轨迹,参政议政的见解在数字议案中翩然起舞。知识的长河在“两库”中汩汩流淌,学习园地里思想的火花碰撞出漫天霞光,每一次履职足迹都在评价体系里结出晶莹的果实。

这座无形的智慧桥梁,既连着千家万户的灯火,也通着治国理政的殿堂。掌上乾坤里,委员们既可遥望战略全局的星空,亦能细嗅民生百态的芬芳。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的赞许犹在耳畔,而我们仍在键盘上续写春天的故事——让数字文明的光芒滋养每一个履职的晨昏,使协商民主的根系在云端的土壤里愈发茁壮。

习水沙溪村议水渠,舟水桥头剪树枝,长征街道装路灯……“1+2+N”基层协商机制如藤蔓伸展,从政协委员联络组的根系出发,在510个工作室、1346个协商议事室抽枝散叶,将民主细语洒向晒谷场、商圈与流水线。

三千余场协商如春风化雨,解开2811个民生疙瘩:乡村坑洼路平了,广场琴舞错时和鸣,包装协会委员工作室里齿轮咬合锈链。政协委员俯身拾起草屑与吆喝,化作老槐树下的笔记本、长廊边的热茶盏。

当民主渗入砖瓦缝隙,解决的何止是民生难题?路灯映亮的是笑脸,茶话捂热的是人心。“院坝协商”的灯笼下,关于民宿的讨论与远山絮语相和——这便是中国式民主最暖的注脚,让每一寸土地生长草根智慧,容每一个议论的声音温柔落地。

初春时节,我站在红军山上眺望。湘江如一条青罗带,串起娄山关激烈的烽火、赤水河扑鼻的酒香、土司城依稀的往事。对岸的步行街酒吧里传来吉他手的民谣,曲调里混着豆花面的叫卖声。楼下广场的电子屏滚动播放全国两会“委员通道”的采访视频,穿校服的学生们仰头看着,眼神清澈如汇川坝的溪水。这座城市的议事厅没有围墙,提案纸可以沾着茶山的露水,带着车间的机油,飘着羊肉粉的香气。那些关于白酒发展、辣椒价格、公交线路的讨论,最终都将化作滋养这片红色土地的养分,长出下一个丰年。

夜色渐浓时,市政协办公室的灯光次第亮起。每扇窗后都在继续收集、拟草新的提案或调研(视察)报告:或许关于元宇宙与长征文化的碰撞,或许关于赤水丹青碳票的碳汇计算,或许关于科技助力白酒产业,又或许只是某条背街小巷该换盏更亮的LED路灯。湘江水静静流淌,带走白昼的喧哗,留下星光般的思考在波光里沉浮。这座城市的群言堂,永远为每一位群众预留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