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数字村志”激发地方历史文化新活力
□杨朝清
宁海县拥有宁波市最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古村,出版和正在修编的传统村志仅占该县总村数6.6%。针对传统村志编修“编而不优、修而不读”等难题,宁海探索打造数字村志应用场景,构建数字村志资源库,让资源得以永久保存和开放利用。“数字村志”的开展在浙江省内具有首创性。(3月24日《宁波日报》)
小到一个村庄、一个乡镇,大到一个县市、一个省,地方志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能够将一定地域内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俗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用文字记录和保存下来。“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具有参考历史信息的存史功能、汲取治理智慧的资政功能以及文明教化的育人功能,是促进一地居民增强文化认同、传承文化根脉、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载体。
村志作为乡村百科全书,乡土气息浓厚、文化意蕴悠长、内容全面翔实,能够为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提供历史经验与智慧。同时,村志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个村庄自建立之时,就开始孕育独特的文化基因。随着多年的不断发展沉淀,这些文化基因形成了具有独一性的地方文化,不仅是村庄发展的见证,也是地方发展的“解码书”。编纂村志说到底就是把可能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乡村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等信息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村志既浓缩了过去,也记录着现在,还展望着未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村志的最大价值,在于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经验和智慧,增强老百姓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虽然村志具有重要作用,但村志的修编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快速的社会流动让不少村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村庄还遭遇了撤并,原生性的文化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撕裂”。把村庄历史文化的“根”抢救性地保存下来,需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数字村志”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村志编修,不仅让村庄历史文化“活”下来,也打破了传统志书续修时间相对固定、资料保存不易、更新慢等藩篱,实现了地方志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数字村志”通过数字技术的网络传播,以图片、音视频等多元化形式,让受众直观感受村史、村情、村韵,可以打造读志的沉浸感,让村志受到受众的青睐,让村志“火”起来,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村志”的发展,让更多地方志得以用新的方式“活”下来。
地方志要打破卷帙浩繁、文字枯燥的“老学究”刻板印象,技术手段只是辅助,观念迭代升级才是关键。“数字村志”不仅要保存好传统村志的原始要素,还要运用数字技术引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记述方式,丰富村志信息量,增强可读性,发挥好记录碎片化、更新实时化、阅读云端化、修用一体化、操作平台化等优势,让村志更加“触手可及”。以现代化的方式,让更多人打开村志,让村志说话,让村志“活”下来、“火”起来,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数字村志”工作值得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