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344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4

一方水土育一方戏剧


近日,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越剧《新龙门客栈》在网络上爆火。不同于传统越剧,这部剧的主创团队是一群85后导演、95后编剧和90后舞美设计,而力挺这部越剧的观众,大多是新入圈的年轻粉丝。有网友这么评价,“年轻人的戏曲DNA已被唤醒”“你可以永远相信老祖宗的审美”“始终坚持在艺术这条路上,才是真正值得‘追’的艺人。” 

《新龙门客栈》爆火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崛起和中华民族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审美和韵味,但面对时代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剧种、曲目只有深度挖掘贴近受众生活的素材,创作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文艺精品,充分利用好数字化手段,顺势而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获得更强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事实上,贵州56个民族齐全,是全国民族八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也创作出一些原创且独特的民间传统戏剧形式。并且由于特殊的高原地形和较为偏远的地理环境,贵州的民间戏剧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内容和形态的原生性、独特性和完整性。多彩的民间传统戏剧不仅提升了贵州的人文魅力,同时也使贵州本土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本报整理了部分贵州民间传统戏剧形式,希望与读者共同思考如何把准时代脉搏、传承剧种精髓,“出好戏”“育好人”。

■黔  剧

主要流行于毕节、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区。

清道光年间,贵州扬琴,又叫贵州弹词、贵州文琴的说唱艺术流行开来,扬琴是其主要伴奏乐器。后来,艺人在这种说唱艺术中加入装扮表演,用地方方言演出,于是诞生了黔剧这一新生剧种,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2008年,黔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剧语言朴实亲切,音乐唱腔清丽婉转、优美动听,并不断融合本省少数民族剧种(如侗戏)、民族民间舞蹈、华美独特的服饰道具、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语汇等,最终形成代表贵州戏剧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贵州地方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黔剧不但擅长于表现传统古装戏,还擅长于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民间故事和历史题材。近年来,黔剧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戏剧界专家、艺术家的亲切关怀和爱护下茁壮成长。尤其是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贵州黔剧院趁此东风,在历史题材上苦下功夫,推出新编《九驿图》,借奢香夫人初开黔疆的史实“故事新说”;在现实中破题,聚焦贵州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一出《天渠》震撼人心;颂扬乡村振兴成果,以“当代女愚公”邓迎香为人物原型,打造《腊梅迎香》,用崭新的面貌开启了黔剧新时代。此外,还倾力制作了《湄水长歌》等剧目,也成为新时期黔剧的代表性剧目。

■傩  戏

分布于全省多个民族地区,具有品种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按地域主要可分为德江傩堂戏、安顺地戏与威宁撮泰吉三类。2006年,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江傩堂戏——主要以酬神娱人为目的,表演形式上有傩祭、傩仪、傩戏、傩技,道具有傩面具、法器、傩服饰,傩坛上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绝活有开红山、上刀山(梯)、下油锅、口含红铁等。

21世纪以来,德江傩堂戏走出德江、走出贵州、走向世界,不仅在国内外各大平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不断加强对贵州傩文化的研究。目前,德江傩堂戏主要遵循“舞台化、艺术化、大众化、国际化”的推广思路,以艺术的方式挖掘和展示传统的傩堂戏,创作的《梦结傩缘》《傩之舞》《古邑傩风》《傩韵》《傩祭》《傩堂戏》等大型歌舞剧目,因其恢宏壮观的表演形式、神秘而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赢得了多方喝彩与赞赏。

安顺地戏——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范“诸蛮”造反,遂令在现今贵州安顺平坝一带驻扎人马、修建城池。随着南征的明军和移民的进入,中原文化也被带入贵州,以祭祀驱邪逐疫为主的傩文化也随之被带入。盛行在明军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与当地民情民俗融合,最终形成了安顺地戏。

安顺地戏表现的内容大多是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赞美颂扬忠义报国的忠臣良将,其显著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安顺地戏与屯堡人的其他文化现象(语言、服饰、建筑等),共同构成了600年历史的明清遗风和江南遗韵,曾造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演出,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并被誉为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威宁撮泰吉——地处黔西北高原的威宁自治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绚丽的民族文化高原上,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彝族撮泰吉,恰似穿越时光的永生花,从远古盛放到今天。

“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撮”为人或鬼,“泰”为变化,“吉”为玩耍、游戏的意思,所以撮泰吉又叫“变人戏”。在威宁、赫章的彝族村寨,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都会表演撮泰吉,旨在纳吉祥、祈丰收。撮泰吉表演内容有祭祀、耕作、喜庆和扫寨四个部分,表演人数通常为10至17人。

撮泰吉因具有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及历史文化中。这种原始艺术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撮泰吉以古朴、神秘、独特的民俗内容和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中外文化学者和人类学者纷纷前来“解锁”探秘。

■花灯戏

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主要流行在云南和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清末民初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又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其中思南花灯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思南花灯戏在当地又叫“高台戏”,其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成为我国民间戏剧宝库中独特的奇珍。

思南花灯戏随思南的历史发展而演变,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灯从唐朝起、戏自明代兴”,古老的花灯戏历经时代变迁,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光彩却并未黯淡,至今仍于思南华丽绽放,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广受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思南花灯戏不断吸取其他戏剧之精华,形成了多元素融合并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如今,思南县已有几百支花灯队,花灯戏已成为当地重要的节庆文化活动表演项目。每年春节期间,思南都要组织群众举办花灯文艺汇演和花灯艺术展示评比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为思南花灯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828-3-1-2月8日,黔剧《蜡梅.jpg

2月8日,黔剧《腊梅迎香》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


4828-3-2思南花灯戏.jpg

思南花灯戏


4828-3-3安顺地戏.jpg

安顺地戏


4828-3-4德江傩堂戏.jpg

德江傩堂戏


4828-3-5威宁撮泰吉.webp.jpg

威宁撮泰吉


(整理: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