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43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11-28

黔北锁钥桑木关


□文/图  曾庆远


桑木关坐落于遵义经绥阳入川的古驿道上,在绥阳县城至旺草镇之间。它不仅因明末平播战争和娄山关一同被载入《明史》,还被编入《中华名关》,得以与山海关、嘉峪关、雁门关等其它111个中华名关齐名。然而,在如今迅猛发展的公路交通面前,曾经繁华一时的古驿道,绝大多数已成为散落在大山中的遗迹,那些名关险隘,同样被荒草树木淹没,不为人关注了。

民国版《绥阳县志》记载,桑木关非指一个关隘,而由大关和小关组成。大关“在城东北二十里,通正安”,小关“在城东十五里,高数百丈,天梯壁立,为城险隘”。从绥阳县城往东北方向出发,沿乡村公路蜿蜒而行,约五公里后向山上前行,不久便可见公路旁一道陡峭的石梯路,这便是从前的驿道了。据《绥阳县志》记载,驿道初为泥巴路,清嘉庆年间,绥阳和正安两县募集资金,把桑木关至白果铺的10里山路整修成3尺宽的梯石路,沿途建有4座石拱桥和两座石板桥。作为当时的交通要道,路上商贾往来不绝,沿线人家以开设栈房为业,生意兴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绥阳至正安公路建成通车,古驿道被公路代替,只有当地群众才以之通行。

虽然通往关隘的梯石路时不时会被新修的乡村公路切断,但当地人还是会选择捷径走陡峭的老路,这样反而有效保护了古驿道遗迹,否则恐怕那些铺路的大石板早被人们用来堆砌田埂和土坎了。

梯石路登顶便是桑木小关,如今只剩一个山顶平台。站在平台上,前面群山起伏,村落点点,后面山脚,一派祥和恬静的田园风光,偶有炊烟升起,在空中缓缓消散。桑木小关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险峻,更缺乏雄浑的气势,但周围的风景却让人心旷神怡。放眼望去,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大山中的村寨,或随山形走势,或呈台地参差错落。东边较低处,新建成的团山水库波平如镜,蓝天白云,映照其间。几条湖汊,如绿色缎带,在村寨中穿行,平添了几许秀美与活力。山的雄奇,一旦与水的柔美融合,便成了人世间最美的风景。西边一道湖汊的尽头,有一道数十丈高的山岗,接近岗顶处有一台地,绿草盈盈,当地人叫作祠堂坡,县城北大街附近的“石房子”,最初就建在那里。为了方便游客观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石房子”被搬迁到城郊异地保护。道光年间建成的“石房子”本名叫张喜山祠,为穿斗式全石材仿木结构建筑。其建筑规模之庞大、梁柱石材之雄奇、雕刻技艺之精美,堪称贵州一绝。

团山水库旁新修的公路尚未完工,从桑木小关到大关,只能从水库坝基处绕行到达。和小关不同,大关两山夹峙,中间仅有一条四五米宽的通道,通道两侧建有砖房和木屋民居各一栋。关隘处,一道约20米长的石墙连接着两侧的山头,正中门户洞开,凸显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绥(阳)正(安)咽喉,黔北要冲”,果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代咸丰年间,绥阳知县江炳琳曾经手书“正绥锁钥”4个大字,刻写在隘口一块长约3米的条石门额上。该条石保存在石墙一侧,成为古遗址文物的一部分。

站在关前,清风徐来,耳边似乎响起阵阵嘶鸣的战马声,盖因桑木关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例如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平播之役,朝廷八路大军攻打播州土司杨应龙,其中马孔英部由南川经正安入播,其部下马千乘之妻秦良玉,联合酉阳诸军,分左、中、右三路攻打桑木关,为南川路大军平播立下首功。秦良玉后来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单独立传,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清朝咸同年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桑木关又笼罩着战争的烟云。先有咸丰八年(1858)仁怀知事领绥阳知县的江炳琳围剿赵冒顶义军,反复出入桑木关。后有同治二年(1863)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将李辅成率义军万余人攻陷桑木关,在山脚的渡头河与“钦命贵州督办军务大臣”劳崇光率领的清军激战八昼夜,突破擦耳岩诸险隘后,经正安入四川。第二年,湄潭把总吴元彪反叛清廷,攻陷绥阳县城,自立“总镇都督府”,四川布政司刘岳昭奉命统4万官军征讨吴元彪。刘岳昭兵分东西两路,西路由其本人亲率,从綦江经桐梓、娄山关、板桥入踞绥阳朗山关,东路由其先锋李嘉福自四川经正安入踞绥阳桑木关,迫使吴元彪于同治六年(1867)三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桑木关在红军长征时期和解放初期,也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迹。1935年1月,红九军团第八团驻防绥阳,在桑木关上安排有警戒哨,专门警戒正安方向国民党军蒋再珍部来袭。五十年代初,解放军征粮队与雷三匪部发生激烈战斗,两名战士光荣牺牲,鲜血洒在了桑木关上。

由于是古驿道的重要节点,桑木关不仅军事故事丰富,还是文化荟萃之地。据作家、文史专家吕金华先生介绍,明末清初黔北西山寺住持和五涯寺住持曾经邀约到桑木关上边游边联句成诗。明清之际的高僧藏天明宣,也曾住持过绥阳桑木关三句庵。不仅关上有清代举人杨景鸿的故居,举人陈凤楼也出生于关下桑木坝。当代作家、记者、诗人等,更是人才辈出,不再一一枚举。

无论是曾经商贾不绝于途的古驿道,还是兵家必争的古关隘,都已被现代公路交通和战争方式所淘汰。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团山水库的建成,桑木关附近和古驿道沿线成为了世外桃源一样的美丽乡村。人们在感慨历史和世事变迁的同时,对今天拥有一个如此优美的生活环境,应该会倍感欣慰。


4818-4-2.jpg

古驿道上的石桥


4818-4-1.jpg

“正绥锁钥”关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