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红军的海洋,红色的铁流,凝聚成一条熠熠生辉的红飘带,永恒地铭刻在神州大地,荡气回肠,历久弥新。
作为长征途中活动时间跨度长、发生重大事件多、活动范围广的省份之一,贵州以丰富而独特的长征文化资源支撑,2019年被明确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10月22日,贵州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展示项目)试运营启动仪式在贵阳红飘带广场举行。该项目的开馆迎客,标示着在历经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后,我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引领性工程圆满揭幕。
“红飘带”试运营观感
追随那段激情岁月的理想之光
□本报记者 王 吟 何佼阳
心系红飘带 ——从红军长征到新的长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一次开创新局面的伟大远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虽然光阴荏苒,但红军长征展现的坚定政治定力、强大合力和蓬勃生命力,一直是我们党汲取力量,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动力源泉。”中央军委党史军史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原少将副部长、研究员肖裕声说,“红飘带”既是新时期重走长征路的勇敢实践,更是对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载体上的踊跃创新。”
肖裕声介绍,为准确把控场馆内容的政治观、史实观,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中宣部高度重视,多轮次组织专家对演艺脚本进行评审,严格把控创意内容,精准还原历史史实,有血有肉的还原战争场景。无论是革命前辈追忆当年的壮丽景象,还是新生一代对历史研究充满的热忱,或是青少年对红色文化保持浓厚激情,“红飘带”都将带来全新的呈现和体验,让观众深入了解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坚定信念、激发勇气,传递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优化完善内容创制,始终将数字科技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长征史实的艺术升华和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交相辉映。”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澜介绍,红飘带项目完全建成开放后,将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性项目,成为具有高度震撼力和深度精神内涵的红色文化场馆,成为开展革命教育、培育爱国情怀的优质教育平台,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为文旅行业提质赋能、为繁荣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 ——讲好中国故事、长征故事
随着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方式更加多元和创新。作为全球首个沉浸式红色文化场馆,“红飘带”最大的亮点与特色即是用最新的视听体验技术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带领观众走近历史、观看历史、聆听历史。
“在建筑理念上,红飘带项目以‘地球的红飘带’为建筑核心语言,建筑形体设计以‘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作为主题,打造了一条南北方向蜿蜒的红色飘带。‘红飘带’外立面的色彩系统取材自赤水丹霞,实现了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随着观众行进视角的不断变化,可展现出不同的视觉及空间效果。”红飘带项目总导演、总设计王志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红飘带项目设计灵感及亮点。
“‘红飘带’作为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由全域行浸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红飘带·多彩飞越》两大剧目组成。《红飘带·伟大征程》整体以无名英雄、血火洗礼、伟大转折、砥砺征途、胜利丰碑以及新时代新长征六个篇章组成。项目通过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最新科技手段,数字化全景再现长征之路。”王志鸥表示,“红飘带”把贵州极其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贯穿始终,通过“艺术+科技”创新表达形式,呈现出了一场极为震撼的“全域行浸式”体验。
“长征文化与精神,不仅仅镌刻在书本与一件件文物上,更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红飘带项目的内核就是运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我希望所有来到现场的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一段历史。”王志鸥说,“科技艺术赋能红色文旅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科技艺术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处,必将绽放出独特鲜活的文明之花。”
沉浸式体验 ——穿越历史与英雄同在
“既然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我多坚持一秒,我的战友们就能多向前迈出一步”“只要见到红旗还在,我们就还在!”“这星火就是我们的希望,让兄弟们可以看见光明去迎接胜利”……
边走边看的“全域行浸式”感知模式让一幕幕红色情景走进眼里、烙在心头。参与者在“红飘带”中将完全沉浸,沿着故事线,通过带动多维感官进入情境——与红军战士一同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行走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上,感受他们历经600多次战役战斗、途径15个省份、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在炸裂的声光特效中,听着音频中历史人物的对话,回忆当时血火烽烟的战争岁月,看到义无反顾、毅然决然的英雄冲锋上阵,让不少观众红了眼眶。
在现场观众中,记者遇见了十三届省政协委员、贵州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郭伟,他激动地向记者表示,“作为贵州省红飘带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长征精神,就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回顾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缅怀革命英烈的英雄史诗,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党之魂、军之魂、国家之魂、民族之魂,是我们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的不竭动力,是推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全域行浸式的体验中,敌机呼啸就在耳边,高山的飘雪落在身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继承前人的事业,进行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一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在“胜利丰碑”特种影厅里,红军会师的壮观场景再现,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走在带领红军胜利长征、带领中华民族走进新时代的信仰之路上。影片结束,全场观众久久伫立,感悟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的波澜壮阔。
一条科技“红飘带”,串起长征“新”故事,科技为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红飘带项目仅是贵州重视发挥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教育功能,讲好长征故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打造主题展示线性空间体系,实施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一批展陈提升,上报了有关纪念设施申建项目,并通过高标准实施长征文物本体及环境管控保护,使全省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序章:无名英雄
这是一次对长征精神的致敬与纪念。通过全息影像再现红军战士的面孔、身影,结合虚拟的纪念碑式影像雕塑陈列,犹如万千英魂汇聚,伟大的信仰在这里升华。象征长征精神的“红旗、马灯”,将带领我们再次踏上这伟大征程!
第一篇章:血火洗礼
通过行进式体验,表现从五次反“围剿”到红军突破数道封锁线后“血战湘江”的悲壮历程,展现了红军在生死存亡的危机下,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伟大精神。
第二篇章:伟大转折
通过全维度影画场馆、机械运动座椅系统、飞行屏与舞美帷幕矩阵、历史场景与人物数字化再现,让观众犹如置身在历史场景之中,亲身感受“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壮丽篇章。
第三篇章:砥砺征途
通过“五感”的真实传达,观众将完全沉浸于这行进式的展演空间之中,切身体会红军战士在崇高的革命信念和顽强意志引领下,与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倾听发生在长征路上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用双脚丈量“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场景。
第四篇章:胜利丰碑
通过超大环幕剧场,展现红军会师的壮观场景。以“一面红旗,一盏马灯”作为跨越时空的核心线索,见证红军在长征中的信仰之路,并带领中华民族走进新时代。
第五篇章:新时代 新长征
以飘带异形屏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奋斗之路的展示媒介,巧妙地融合数字影像内容与场馆建设特征,不仅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充分展现了数字科技的魅力。同时,突显出红飘带这一贯穿始终的符号形象,使整个场馆的创作理念形成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