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37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8-16

红军长征在赤水的故事


□王大勇


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第一、二两纵队主力集中黔西、大定(今大方),一部向叙永推进;第四纵队留赤水河以东之遵义、桐梓、赤水等地区。

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我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完全出敌意外。川敌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敌急忙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

第一纵队之第五十九、第九十三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3月16日,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俞进。接着,攻占镇龙山,击溃川敌1个团的拦阻,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

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

4月4日,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至此,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

四渡赤水之战,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红军广大指战员在赤水大地英勇奋战,得到了赤水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红军广大指战员转战赤水期间,始终坚持事事以人民利益为重,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钱,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红军一只先头部队数十人在回龙坝村民陈荣珍家买到一锅刚煮熟的红苕,每人拿着边吃边赶路。陈荣珍不收钱,一名红军战士硬把20个铜圆放在苕桶内送到陈荣珍手中,转身追赶队伍而去。

长潭子对岸河坎上,有2户佃户种了一大片萝卜。红军队伍在马滩涉水过河后,拔了不少萝卜当作午饭充饥赶路。红军队伍经过后,一个佃户在自家萝卜田里发现一个旧布包和一张纸条,包内有95枚铜圆。找人看了纸条后,才知道是红军队伍留下的萝卜钱。佃户袁国良的小沙田里更是一个萝卜窝里一个铜圆(当时每个双旗杆铜圆可买半升大米,相当于两个佃户种一季水稻两倍收入)。就此留下了“红军路过皂角村、一个铜圆一个萝卜坑”的传说至今。

为感谢红军,怀念红军,石堡乡的百姓因红军指战员曾经在当地一株千年大榕树下集会过,就将该树称为“红军树”,并刻石铭记。


丙安宣传革命

“四渡赤水”期间,1935年1月26日,红军队伍出现在丙滩上游的五里坡。黔军营长娄义贞接到发现红军队伍的消息,率部队迅速撤离丙滩,沿赤水河南岸往县城方向仓皇而逃。红2师先头部队从上码头经过双龙桥进入丙滩场,进入场内的红军战士沿街而坐,匆匆吃点干粮,短暂休息后出“太平门”离开丙滩场。一部分战士沿赤水河南岸到风溪口搭浮桥渡过赤水河,另一部分战士从丙安渡口渡过赤水河,沿赤水河北岸而下,在风溪口汇合,向复兴场开进。那些一直在家里观望等待的人们,从门缝中窥视这些身着灰布军服,头戴红五星帽的军人在外面的一举一动,发现这支军队既不破门掠劫财物,也不扰民拉夫,与乡公所那些人宣传的相距甚远,逐渐将一颗悬了半天的心放了下来。一些胆大的年轻人出门来到街上,以十分好奇的眼光注视在场上来往的红军战士。

留守丙滩场的红军战士主动向人们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来到赤水是为了打倒军阀与土豪劣绅,解放广大劳苦大众,同时要北上抗日,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阶级,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人们也纷纷控诉那些地主豪绅平日的所作所为。一名王姓青年主动站出来,把红军战士带到那些平日作威作福、欺行霸市的土豪劣绅之家。红军战士们立即开展了打土豪行动,将那些土豪的财物搜出来,分给穷苦的群众。红军队伍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大家主动将那些在街檐下席地而坐的红军战士请到家中住宿。场上原被娄义贞部强占的客栈和寺庙、乡公所都相继住进了红军战士。丙滩场附近的农户见红军队伍到达丙滩后,并未看见反动当局宣传的“红军过处火光冲天、鸡飞狗跳”的情景。有胆大青年陆陆续续来到场上,要亲眼看看这个被宣传为“匪”的军队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到红军队伍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买卖公平,不由对这支军队肃然起敬。当他们与红军战士交流后,得知队伍需要补给,便主动带路帮助部队买到需要的物资。


红嫂救红军

聂永珍(1917-2001),女,赤水市元厚镇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期间,冒险救助红军伤员,被称为“红嫂”。

1935年1月29日上午,红军一渡赤水从猿猴渡河到沙陀后,一小队红军战士用担架抬着两名伤员放在当地人袁善文家的门前休息。领队的红军干部与袁家人商量,将两名伤员留在袁家养伤,请袁家人设法给伤员治疗,医药费待日后付还。红军干部离开时还留下了一匹马、两个金戒指、两把雨伞。

红军伤员留在袁家之事,当天下午就被猿猴乡公所保长黄少成知道,他带着清乡团到袁善文家搜查。危急时刻,屋外响起狗叫声,团丁们忙朝外面扑去,见山路上有个穿红军装束的人在奔跑,黄少成忙带着清乡团向山上追去。袁善文妻子聂永珍乘机将伤员从家中转移到屋后林中的废炭窑里,避开了敌人的搜捕。原来,向山上跑的人,便是袁善文。袁善文冒着可能被枪杀的危险佯装成红军战士,引开团丁,成功保护了红军伤员。黄少成走后,袁家人把红军伤员转移到小河对岸的一个烧木炭的废窑子里隐藏,聂永珍每天把饭菜藏在背篼里,假装上山割草,给红军伤员送水、送饭。聂永珍见红军伤员伤势很重,便回娘家请求她的父亲聂洪兴为红军伤员治伤,其父听后即去药店配好治伤口的药,亲自前去给红军伤员治疗。

红军伤员养伤约余月,伤势渐愈。端午节过后,两位红军战士准备归队,临行前聂永珍炒了3斤黄豆给他俩作为干粮,并亲自送两人到古蔺县境内的店子坝才依依不舍地分别。后来,乡公所说袁家与共军有勾结,将聂永珍的丈夫袁善文和公公袁本清抓去关押3个月后才释放。

1998年7月,贵州有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红嫂聂永珍》,先后在贵州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人物》放映。2001年11月,聂永珍辞世。


军民鱼水情

中央红军在赤水这片热土上与当地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凝结了亲人般的骨肉之情。至今在赤水人民群众中流传的一首山歌,深刻而真挚地表达了群众与红军的这种亲密关系:

红军穷人心连心,

鱼水关系不能分;

红军爱民如亲人,

穷人永远念红军。

这首山歌,最早流传于今赤水市两河口镇的马鹿坝。

1935年1月底,红军从元厚渡过赤水河,分路向四川古蔺方向进发,路过马鹿,留下许多的感人事迹。当地八、九十岁的老人对此如数家珍,经常说给后代听:红军进入马鹿,有的列队前行,有的在路旁休息,有的在百姓屋檐下、坝子里驻扎,都未主动进老百姓的家;红军在老百姓的院坝里将饭煮好后,还舀给那些留在家的老人小孩吃;红军曾在山顶上王登华的老家设临时指挥所,红军离去时,送给王家一大坛米作为报酬;有的红军还将自己单薄的衣服赠予贫苦农民。80岁的罗章云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红军在他家院坝里,看见他们兄弟二人赤裸身子,当即送了一条裤子给二弟罗事民穿……

现马鹿村泥河沟老房子的石墙壁上,仍留下红军当时用锅烟粉和水书写的标语“组织抗捐军,反对苛杂税”。

红军指战员一心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赤水人民,人民也以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厚道接纳和支持了红军。许多躲藏在山林的老百姓纷纷出来,主动为红军战士腾出住房,筹措粮草,当向导,甚至连米种也献给了红军。过后老百姓甘愿摘红酱头、芭蕉头、枇杷皮、野菜等野生植物充饥度过粮荒。红军大部队离开马鹿时,有一病重的红军战士无法跟随队伍行军,被当地人徐正良收留,并为其治病。由于当时缺医少药,收留的红军战士不久就病逝,徐正良一家将其葬在自家屋对面的菜地里。后来,每逢清明节,当地老百姓都会自发到红军墓上扫墓祭奠。

革命的宣传,军民的鱼水深情让马鹿掀起了参军热潮,群众以极高的热情支持红军,踊跃参加红军,无数老百姓走出家门,投身红军队伍,使红军队伍急剧壮大。

“当兵就要当红军,到处工农都欢迎。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来了不受贫……”

 (作者单位:赤水市委党史研究室)


4763-3-1.jpg

四渡赤水丙滩河渡口


4763-3-2.jpg

赤水马鹿红九军团驻地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