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蒲的红色记忆
□陈运洪
遵义市新蒲新区(以下简称“新蒲”)于2009年5月4日成立,现托管5镇3办(前后属遵义县、红花岗区),人口34万,面积987平方公里。1935年1月至4月初,红军“三进三出”遵义县,前后44天。本文简述1935年前后中央红军长征在新蒲和辖区内革命组织活动情况。
中央红军入黔北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入黔北地区,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使全军赢得了休整、补充给养、发动群众和建立红色政权的宝贵时间。特别是“一、三军团主力置于川黔公路北南两端,五、九军团置于东南侧翼”,军事上形成了以遵义为中心的“拱卫”之势。一是中央红军一军团(包括红十五师)。1935年1月5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抵达三渡关。6日,红一军团(缺红二师)从湄潭、牛场等地出发进入三渡关,向虾子场开进,军团司令部设在花店子姚三元家;7日,军团进驻虾子场,先头部队抵达礼仪坝;8至9日,军团司令部设在中桥村陈家塘刘守义家,司令员林彪、参谋长左权驻此办公,聂荣臻的政治部设在礼仪坝(今天立中学一带);樱桃垭(今中桥村)、中坪(今市农委)、何家院子(今幸福家园)、冯家行(今新蒲老街)、青城桥赵正芳家等为团(连)部驻地。同时,红十五师(又称少共国际师)移防至老蒲乡,师部设在文昌阁(今文武村中建锦阅桥头一带),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驻此办公。10日,军团司令部移至礼仪坝;11日,红十五师在文昌阁召开万人大会。从11日起,红一军团主力部队陆续离开辖区,至18日全部撤离完毕。二是红九军团。8日,中革军委电:令九军团的一个团进占绥阳,向正安警戒。12日(朱德电文),“九军团应派出一个得力团(即第八团)进驻绥阳。于明日到达火烧舟(今新舟),于十四号早到绥阳,向正安侦察、警戒。”当时,团部驻地徐家院子(今骊龙田坝院子)。据史料载:“1月19日,红九军团(即军团部和七团先行、九团跟进)从湄潭出发,一部经五里坡进入永乐镇新民村水井湾、对插(宅)垭、马渡河,驻分水村黎落坝。一部从骊龙出发,经老街、冷水沟、高洞子、花台、李家坝、坳上、青杠坪、大湾、冉家湾出境去绥阳;另一部经联合、拦牛坎进入新舟;20日,从新门寨(当时火烧舟东门)经接泥坝出境去绥阳。”
新区的革命组织和活动情况
一是进步青年活动。1919年6月,为响应五四运动,遵义女子师范学堂学生卢葆华(今宝合村人)登台发表演说,她也是“遵义学生救国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受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三十年代初,新区籍进步青年余正邦(高羽)、陈沂(佘万能)、萧之亮(萧汝富)、夏爵一、夏尊一、夏泽高、周先民、胡畏(胡瑞溟)等相继到北平、上海等地求学,寻求救国真理,并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二是地下党活动。1933年,余正邦回遵义执教,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进步思想,成立临时党小组,创立进步书刊,为后期开展革命斗争,建立中共遵义临时县委、中共火烧舟区委等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党组织活动。1934年,共产党员周守如、曾慕琴、刘家国、翁乾盛等先后与新区籍进步青年罗俸宽(罗有余)、罗俸余(罗君彝)、罗俸永(罗红)、胡瑞熊等联系,开展革命地下活动。其中,周、刘、翁成立中共遵义县第一个党组织——临时党小组。刘、翁在老蒲场(今新蒲)充当修飞机场的苦力。不久,翁死于伤寒病,临时党小组解散。四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革命政权和组织活动。在中央红军各部队的组织发动下,在遵义县共建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1个(即中共遵义县委),建立革命政权13个,群众组织及社团32个,武装游击队18支。其中,与新区相关联的有文武乡和礼仪坝革命委员会,韩银昌和喻作宾分别为主席。革命青年先锋队,舒洪贵为队长;老蒲场苏维埃农会,韩银昌为主席。文武乡和礼仪乡武装游击队(红一军团医院帮助组建),队长分别为张世臣和苏少成。1935年7月,中共遵义临时县委组建,谢树中任书记,罗有余任组织委员,罗君彝任军事委员;同时决定成立中共火烧舟区委,罗红任书记,配合游击队的恢复和开展革命斗争。8月,中共党员杨天源、谢丰和进步青年张宗启商议成立遵义县第一个青年组织——“反帝拥苏同盟”。9月21日,从遵义各地选出的30余名代表从埃山(今平溪村)罗君彝家中,转移至李家坝小学(今民群小学)召开成立大会,议定了领导机构、组织形式等内容,并决定开办“黔北书店”。11月起,罗有余、罗红等9人和罗君彝、罗朗(罗俸道)、庹能鹏等11人分别为遵义县发展了第一、二批中共党员,进一步壮大了党在遵义地区的革命队伍。
“红军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
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红军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执行了党中央和军委,以及地方党组织的指示,为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主力红军战略转移、打击地方民团,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1935年3月5日,游击队在遵义老城杨柳街成立,红九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王有发任政委,刘某某任大队长,共120多人,长短枪20多条。3月中旬,罗君彝在磨刀溪与徐少臣一起,向王有发报告敌情,并参战攻入民团驻地宋家坝(今保合村),将敌俘虏,史称“宋家坝战斗”。19日,游击队经黄羊台向遵义县茅坡(今永乐镇)开拔,在碗架坎(今平溪村)设伏击退敌人;之后驻磨刀溪、范家石(今平溪村)一带。当夜,又遭三县联防团和两区民团追击围攻,最终游击队被打散,史称“磨刀溪战斗”。经激战突围脱险后,游击队在洞上(今花桥村)召开了干部会,史称“洞上会议”。决定:江西籍的战士,原则上可以离开游击队,去追赶大部队;西南籍的都转入地下开展战斗;明确由分队长周凤山担任大队长。4月初,王有发牺牲于湄潭南截坝坎脚,现葬于鱼泉镇烈士陵园。
1935年8月,遵义县委决定,组织恢复隐蔽的游击队员、进步农民、知识青年,约20多人,由罗君彝担任游击队队长。主要在遵义县平午门、新舟、禹门、河包场、青坑、绿塘、李家坝和绥阳县郑场飞水、黄羊台等地转战和活动,史称“百日拉练”。9月,罗君彝加入中共遵义县委领导的“反帝拥苏同盟”,任交通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了联合抗日,游击队与国民党贵州驻遵暂编第五旅军阀柳际明谈判达成协议,将罗君彝在新舟新招的100人,组建成“黔东北抗日武装宣传队”。1938年1月,罗君彝、胡伯舟被秘密杀害于中桥村阎王寨石梯子转弯处,罗君彝时年28岁。
以上就是红军长征新蒲,地下党和游击队在黔北、在新蒲的革命活动情况。英雄已逝,精神永存。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近年来,新蒲对雨台山、湘江村烈士陵园,罗有余、罗君彝、舒洪贵等烈士墓,“反帝拥苏同盟”遗址、红色标语等加以立碑、挂牌和保护传承。同时,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四史”并开展了一系列挖掘、抢救和整理红色故事工作,为助推“三区一基地”建设,奋力谱写新蒲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遵义市政协新蒲新区工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