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32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5-09

镇远府城长街的风华烟云


□文/图 陶钟麟


《明史》称:“贵州始于内地,当自镇远始矣。”意思是,当贵州还处于边陲荒蛮之地时,镇远就已经领先纳入中原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的治政经营发展规划版图。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而地接湘楚的镇远早在元初的公元1277年就已是府治。明洪武年间,镇远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卫城垣。

镇远先发于贵州,而镇远古城舞阳河北岸一线,就是镇远先发之风水宝地了。君不见,从石屏山腰一直到舞阳河边,宏大密集的建筑鳞次栉比而又布局有致,从头牌到六牌,临街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而街区又各有不同的商业功能分区,至今坊间仍有童谣流传:“头牌一枝花,二牌盖过她。三牌金锞铺,四牌油炸粑。五牌开马店,六牌烂豆渣。”这个“牌” 据说是地段划分的标志牌坊。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修建湘黔公路过府城而被拆除。斗转星移,沧桑千年。镇远府城一至六牌溜长的街区风物留给游人几多追古思幽之怀想。

府城街区中,头牌地处府城最宽阔的地带,又占据风水最好的太极鱼头,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最多,一系列文物古迹都紧密聚集于祝圣桥至四方井巷的头牌。有铁壁三关遗址、祝圣桥、炎帝宫、火神庙、石牌坊、大河关码头,镇远府学、文庙、府衙、道衙、经历司,民国时期贵州织布厂前身大工厂等遗址,也是圆泰昌商行、忠昭梓里的邹泗钟祠、原黔东南州府苏式办公大楼、黔东南大学所在地。

祝圣桥的每块老青石都镌刻着六百多年的古城历史烟云和南来北往的人物轶事。炎帝宫是黔省唯一祭祀神农氏的古建筑。大河关码头是贵州最早的税务机关,明清两代曾税冠全省。国人都知道开封府,其实,镇远府与开封府同级别。而“道”又比“府”高半格,是省级的直接派出机构。这镇远道在民国时期曾辖黔东、黔东南27县,领县占全省三分之一,可见其政治地位之显赫。顺城街的孔庙和府学建制沿革较早,在明清时代,论建筑规模,儒学规格都是黔省排名一二的。民国初建的织布厂(贵阳棉纺厂前身)俗名大工厂,后为人民大会场,见证了镇远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故童谣第一句“头牌一枝花”,说的就是头牌地灵人杰、文物荟萃、人才出众。君有所不知,民国首届总理熊西龄就迎娶了头牌闺秀廖氏为原配夫人。

沿大街西行步入二牌。二牌是四方井至复兴巷一段。这是镇远古城中河商交集、货物吞吐最为繁忙的地段。明清时期,镇远航运最为发达。到水丰季节,府城大码头与禹门码头间船只云集、船舷互交,挨肩接踵,直抵对岸,大家都说,是航运带来了镇远的繁华。大街上商铺林立,协和隆行、庆元丰号、朱桂峰号、大德昌号、永华祥号等等。所经营货物,大多是由湖南运来。田家糕点一路卖到洪江,谢氏家庭作坊的糖果和陈年道菜也远销省内外。镇远明清时代成为黔东北、黔东南的商贸中心,那二牌就是商业中心的核心地带了。

这个金融商业街区还标榜儒商派头,想彰显厚重文脉,好与头牌文庙、府学媲肩,于是在街中段靠河码头矗一大石柱牌坊,横额上镌刻“禹门”二字。禹门,也就是龙门,明清时,禹门牌坊周围设州府级童生应试考棚。有童生由此一路高中进士,于是这禹门牌坊上就镌刻有诗道:“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尺浪,平地一声雷。”官家迎送达官显贵,必经此龙门往来。此地段靠官府,沿大街设有接待官驿,当年王阳明平反后从修文返京,就在此下榻,援笔写下著名的抵旅镇远书札。当然,这位曾任国防部长的落魄大吏,当时并没有引起镇远府台的关注,在除夕之前经龙门匆匆上船冷清离去,没给镇远留下更多笔墨。近期,有史学者发现,王阳明除了《旅抵镇远书札》外,还另外写有《燕思亭》十六句长诗,这为研究阳明先生返程在贵州最后一站镇远的活动情况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繁华的四方井街区很有些文化积淀传承。民国时期,方家的维也纳照相馆就能拍大场面全景照,为镇远留下很多珍贵的历史存照。申玉文老师也用他的相机,记录了镇远的历史人文风物、市井万象变迁。也许是得四方井的滋润,这个街区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活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今,文艺表演人才层出不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镇远花灯表演又格外惹人注目。商业辐辏,市井繁荣,人文厚重,至今仍称兴隆街的这个街区更是人才荟萃,故有“二牌盖过她”(头牌)之评说。

继续沿石坂街往西。三牌是复兴巷至冲子口巷地段,也是个黄金街区。靠里街,众多的历史建筑就是实物档案。就在今电信大楼后院,原苏元春公馆建筑规模宏大,楼台庭轩青瓦连栋,其间水池、亭阁花园美苑典雅别致。百年前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苏公馆、将军第留下了并未封存的记忆;巷道转角处,鼎盛昌隆的傅家裕盛老行柳楷粉书仍依稀可辩。由此石梯向上,转过西台世系上官大院高墙,一幢坐北朝南、大门东开的大院靠巷侧而立。游人们所寻觅的“歪门斜道” 就指的这座傅家大院。其实南北巷石梯道两边的民居都顺山呈南北朝向,但大门都东、西向洞开,就有人笑谈此为“歪门邪道”。

折回街面,距苏公馆(今电信大楼)西侧不远,秦晋会馆气概非凡,临街而立。是北方陕西、山西两省在此建的同乡会所。在古代,西南交通闭塞,北方人走过千山万水来到这边塞大山,修会馆聚藉人以共谋发展,可见当年镇远名声之远播。进仁寿巷几十级,西侧高封火墙内是仁寿宫。明清时代,到镇远开发的江西人最多,青龙洞江西会馆不够用,又扩建分馆于此。民国时期这里曾作米行和戏园,黔东南州京剧团曾在此演出,1959年后为豫曲剧团所用,现经维修成了非遗展示中心。抗战时期,美军援华空军后勤部曾驻扎此巷。这一地段街面商家密集,有盛长青行、新业商行、刘聚金号、益丰源号、刘春茂号、仁茂和号、德茂祥号、裕昌祥号等。其间,又以金铺、银号远近闻名,所以又称“三牌金锞铺。”

冲子口巷到天后宫一段属四牌。其间,有两湖会馆、(两湖小学)米码头巷、福建会馆、天后宫,在天后宫不远处后山悬岩间是紫皇阁。明清时期有来镇远为官的福建籍人,带来了闽南建筑和神灵崇拜文化,是以天后宫寺宇建筑体现闽地古建特色,各部位瓦、泥、木装饰尤为精巧。为了能让在镇远的福建乡人安居乐业,他们将最顶礼膜拜的妈祖女神也请到会馆西侧供奉。天后宫便成了镇远航运繁盛的见证。镇远航运源远流长,船运行业相当发达。当时,镇远的水路成了贵州运输大动脉,船工们航行之前都要到天后宫大殿跪拜妈祖,以祈求禳灾消难,一路踏浪飞舟航程平安。

四牌也是商业繁盛街区,集中了怡昌行、集大成号、杨茂兴号、利升恒号、李明顺号,松柏行、发元康号、朱文彬号、黄金聚号等。其中松柏行以经营布疋、棉花、纱锭、纸张、煤油、广货为主。四牌坊间又多有银匠、锡匠、秤匠、漆匠、伞匠、裁缝、装裱匠等手艺人在此汇聚谋生。街边上的小吃油炸粑特别出名,民以食为天,人们就以“四牌油炸粑”直接形象代称。

从天后宫至北极宫是五牌。与头牌大河关东西相对应的小河关在外街后水边,而今是一溜沿河水榭木栈道直往镇江阁,成了古城观河景、亲河水的绝佳旅游胜景。水栈廊桥上南来北往的游人络绎不绝,纷纷拍照留影。

陈家井在巷口不远处,水质极佳,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此建国营镇远酒厂,至今仍为附近人家汲水饮用。外街有一颇具规模的染织布厂。明清、民国,乃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市面上人们的着装不青则蓝,故镇远染织布厂业兴财旺,远近闻名。由于场面宽敞,抗战期间还作为驻扎养伤官兵和演艺剧场用。再往上,五百年前建的北极宫仍立于街北,是镇远现存最早的古建之一。明代郡人曾在此建文蔚馆讲学,也是个文脉传承之地。北极宫东侧是明代定西城门。城拱门下端大石砌拱的遗存旧址仍清楚可辨。五牌外街建有马店。古代镇远是水陆货物交换地,从黔中、云南陆路来的马帮都要到此拴马喂饮,歇脚驻店,所以坊间又以“五牌开马店”来突出街区行业形象。

北极宫以上属六牌。六牌是陆路黔中、云南马帮进出必经口岸。街北面天枢山尖耸似剑,形成巨大的天然挡墙。山顶建有石砌瞭望烽火台。岭峰直下是府城垣西岈口。岈口狭窄陡险异常,是一夫当关之要隘。从岈口下至山麓,直达天枢庙遗址。今寺庙遗址的巨型条石或聚或星散于菜地四周,无人问津,似沉入遥远梦中。六牌西南角,菱角寨边的罗汉山麓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黔东南州卫校。该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全迁至凯里。从小田溪蜿蜒而来的一条清澄小溪从六牌后街流过,是发豆芽打豆腐的难得天然资源。因有多家豆腐作坊,故童谣俏皮地戏称“六牌烂豆渣”,而不是今人发挥想象力意会的青楼故地。

4707-3-1府城图3.jpg

4707-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