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人文风景具象化的印记
——读李霖灿《黔滇道上》
□刘英团
“战事忽然爆发,学校所在地的北平首先陷落……如同其他向后方流注转徙的万千青年一样,带着战争的种种痛苦经验……从国境北端一直退到南部最后一省”,其中一人,“黑而瘦小、精力异常充沛、说话时有中州重音,骑在一匹蹦来跳去的小黑叫骡背上,名叫李粲”。沈从文小说《虹桥》中的李粲,原型名叫李霖灿,是著名的艺术史家,纳西文化研究的拓荒者与奠基者,被誉为“么些先生”,著有《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拼音文字字典》《么些研究论文集》等民族学典籍。《黔滇道上》系李霖灿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对黔滇地区考察所著述的文章与手绘写生,这不仅是一代艺术史大家流亡、行旅、考察的印记,更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地貌、博物生态、民族艺术、社会田野及边地国土、边疆民族的主动认识。
“战争还在继续进行中,事事需人工作”,但“普通绘画用的油蜡水彩颜料,带到这里实毫无用处。自然景物太壮伟,色彩变化太复杂,想继续用一支画笔捕捉眼目所见种种,恐近于心力白用……因此改变了计划,用文字代替色彩,来描写见闻,希望把西南边地徐露客不曾走过的地方全走到,不曾记述过的山水风土人情重新好好叙述一番”。从1939年起,李霖灿就赴大理、丽江、中甸、木里等地考察,住玉龙雪山四载,调査边疆民族艺术,“有许多崭新的发现”。正如沈从文在《黔滇道上》代序中所言,李霖灿“系写西南游记一个理想作家”。首先,创作“多注重在景物风俗”,“如对于点苍、鸡足、玉龙诸山风景的叙述及中甸一带僧侣组织、社会风俗,都记载得特别引人入胜”。其次,“文笔相当美,尤以对于风景描写具有特长”,“如对黔省几十个大小洞穴,便有些极美丽惊险动人的描写”。第三,在行走中获得宏伟的历史感、使命感。李霖灿边地旅行、考察之初是去开创画派的,画了两年,觉得尺寸绢素嚢括不了大好河山,想着文字更能表现边地风光,写出来却惊觉还是表现无力,“觉得一切意见一切成就都失去了意义”。转而关注边地民族表现到宗教、艺术上的不同形式。不再沉潜于象牙塔,而是“用自己脚步,亲自去丈量祖国的锦绣河山”,收集金沙江一带的民歌,探访丽江壁画,并研究东巴象形文字,为“中央博物院”收集了民族学标本。
“迢邈榛莽路,关山我独行”。李霖灿于“大火中由贵阳出发”,走进了横断山脉,在广袤的云岭山脉、金沙之滨,回归到了一种古典的“镜像”,把黔滇边地壮丽的河山和丰饶的文化宝藏当作一个用心凝视的对象。正如著名考古学家曾昭燏所言,李霖灿“学问根基或不甚深,然其冒险精神在现代一般人中,百不得一,而又肯研究,肯从善言,将来必定有成……”在《黔滇道上》,他把自然看成“如画风景”,把山川、河流、自然万物看成一个有秩序、协调的统一画面,而非一堆零星碎片的混乱组合。
“文章合为时而著”。书写时代的“社会风景”,不仅要有“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还要以一种较新的觉悟去游历、探索。尽管“日军十八架轰炸机给贵阳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他却坚信“我们会再建设起来”,这大概就是知识分子的觉悟和自信。李霖灿从不同视角中所看到的,既有其自身认识,更是其以敏锐的感受注视着所走过的路途,并将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用诗样的语言剖析灵魂。除了框定“如画风景”,李霖灿对黔滇边地传统和文化更多了些敬畏。面对边地奇绝的风景,李霖灿常有“不敢贸然着笔”之感,“在这里语言和文字都是多余,只能希望在会心无言的境界中默默领取,或者音乐的崇高处及一种宗教上的虔信境界中能偶—有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入永宁、安南,探点苍、丽江,不是纯粹的地理空间的移动,访沾化、木里、中甸,更多的是内在精神的净化,前景、远景,色彩、层次、构图,渐次展开,入眼之景“如画”:“看看四周光怪陆离的钟乳,都像是云头。好,我们已经身入石云中了……”“这是高山上才会有的情趣,空气有冷冽的气味,清洁而新鲜,在这种冰洁的空气中,身体也似乎轻健起来。完全往下看,偶然平观过去便只能看一片片暮云,一个个小山像地质模型似的平列着,真的是像,站在这里,一声长啸时,四面八方的山都会站起来相应我们,一块一块的稻田,像棋子似的搬在我们脚下”,“……最令人喜欢的是老道士的那间傍崖厢房,下面是笔直的深谷,被蔓草丛竹遮掩得变成黑颜色,往下看有点头晕。但是坐在窗口平望过去,就又换了一种格外清远的情趣。窗下丛生的野梅正在满树开着花,交错横斜,塞满了窗口。有时吹来一点似乎是清香的味道。由花枝的疏淡处看过去,‘一览众山小’。诗人在泰山顶上的感觉,我安安坐在房子里也可以尝到”。辽阔的全景,小巧精致的近景,或登髙俯瞰,或低谷仰视,俯仰自得间描摹自然的色相、生机和韵味,生意盎然的天地气象昭示着抗战时期人们对于边地自然山水的认同以及对边地国土的热爱。
书写时代的“社会风景”,并不意味着放弃“自然风景”,而是不要像传统游记那样,停留于纯粹的“自然风景”的描写,或者仅仅将自然人格化、道德化、哲理化,而应该进一步思考“风景”的社会学意义。《黔滇道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1940年由《大公报》在香港出版的《黔滇道上》原文,第二个部分加入了李霖灿由贵阳步行到昆明的日记,这是当年书写《黔滇道上》的原始素材,与书的内容相对照来看,更直观还原了李霖灿先生当时所做的田野调查。第三个部分是李霖灿先生当年为国立艺专“边疆艺术考察团”所写的田野调查报告及相关文章,也是此次黔滇之行的一部分。第四部分的附录,是李在中先生精心编选的对《黔滇道上》的补充文章。我认为,通过旅行记的书写,李霖灿不仅把边地人文具象化、熟悉化,更是借此表达对边地风景、民族的欣赏和尊崇。黔滇道上,李霖灿不是纯粹的把风景看成一个供观看的物体或者供阅读的文本,而是透过边地风景体验,呈现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地貌、博物生态和民族艺术,对研究了解黔滇周边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等颇有价值。
《黔滇道上》
李霖灿 著
【加】李在中 编
北京出版社
关索岭之古关隘 李霖灿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