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30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4-11

辛亥先烈许阁书及其兄许嘉谟事略


□李  峰


为追寻南明剿虏总兵许尽忠家族史迹,笔者与开阳县文旅局干部何先龙、许剑等人,专程走访开阳县龙岗镇辛亥革命先烈许阁书之孙女许开沛,并一同实地考察许氏先祖当年的归隐地高寨乡顶趴村及谷丰村杨柳冲许氏古墓群等。通过查阅民国《开阳县志稿》《周素园文集》《辛亥革命——贵州事典》等资料,对贵州辛亥革命先贤许嘉谟、许阁书昆仲的史迹,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轮廓。

许阁书(1885-1912),原名禄中,后名嘉绩,字阁书,开州信里高寨人。其先祖为南明剿虏总兵许尽忠,为躲避“秦王”孙可望滥杀之淫威,而率兵隐居开州顶耙洞(顶趴苗寨),子孙衍居于高寨、平寨、新寨一带。祖上辈新寨杨柳庄许潢(有信)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费银一千七百馀两,修建南贡河石桥一座,修复两岸石路四百六十馀丈,赢得“善人”之称,其子许联芳,是年中甲午科武举,许氏声名再度鹊起。阁书父许燦之,为州文童(未考取秀才之读书人),英年早逝,葬于贵阳城外八角岩。其母马氏(乡绅马启藩胞姊),育有嘉谟(申之)、阁书二子,守节三十二年,宣统二年(1910)知州刘贞安请旌于朝,卒葬开阳许家新寨,入列《开阳县志稿·贞节传》。

阁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于信里高寨,比其兄嘉谟年少七岁。兄弟早年均就学于州学,与开州知州张翰之子张百麟结识,交游甚厚。嘉谟成年入州署办事,阁书则师从于四川奉节进士、开州知州刘贞安(问竹)习古文诗赋,后又问学于留日回乡的钟昌祚(山玉)先生。《开阳县志稿·乡贤传》谓其“天资颖异,未弱冠,即补博士弟子,倜傥自喜,恒不拘小节,自师事邑人钟山玉及奉节刘问竹后,日受其涵育熏陶,已非复吴下阿蒙。”

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百麟等为“列强瓜分中国之危”而“合群救亡”的需要,于贵阳田家巷镜秋轩照相馆开会,商议组织团体,张百麟印发了《发起自治学社意见书》,草拟了《发起社团预约》,呈请贵州巡抚庞鸿书批准而成立。次年十月,选举张鸿藻为社长,张百麟实际负责,创办《自治学社杂志》。钟昌祚由日返国,遂推钟为社长,并在全省各府、州、县建立分社。此时,阁书痛感“藩篱尽折膏腴失,购得舆图不刃看”,于是兄弟俩在“合群救亡”的感召下,毅然加入了自治学社,并在开州成立分社,成为自治学社的重要干部。宣统元年(1909)七月,自治学社创办《西南日报》,辩才文笔出众的许阁书入省城贵阳担任自治学社编辑部干事兼任《西南日报》记者,钟昌祚离黔后任该报主笔。在自治学社与宪政派争夺省咨议局议员、教育会会长席位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喉舌作用,结果自治学社大获全胜。阁书在《感赋一绝》诗曰:“口吻轻薄咎弗辞,轻狂最是少年时。此身以外无他物,贾祸文章感时诗。”此事应指《西南日报》载文揭露宪政派领袖唐尔镛堂弟唐飞“乱伦”被枪杀丑闻,迫使唐尔镛弃职(教育总会会长)而逃避云南。

自治学社之政治立场从“君主立宪”暗地转向革命主张,经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并担任贵州分会长的平刚得到孙中山先生同意,贵州自治学社成为中国同盟会成员(贵州支部),但仍以自治学社名义开展活动。重要干部已渗透到巡抚衙门各机关团体、学校、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周素园任咨议局书记长、钟昌祚任书记、张百麟为提法公所所长兼禁烟局文案等等。其间,阁书与抚辕文案、恩师刘贞安及随贞安读书的堂弟刘孟伉(名贞健,曾为中共党员,后任四川省文史馆馆长)保持密切交往,为学之道受益匪浅。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至贵州,张百麟遂召集核心同志会议,作紧急布置,成立十人委员会,总揽起义的计划。宣统三年(辛亥,1911)十一月一日,经蔡岳调停自治学社与宪政派的积怨,邀集张百麟、任可澄、乐嘉藻、周素园、杨昌铭、陈永锡、凌云、黄禄贞等会于祟学书局,双方表示化除成见,两大党派联手,响应武昌起义行动。十三日,自治学社发出动员令,陆军小学首先发难,南厂新军紧随其后而起,贵州巡抚沈瑜庆见大势已去,派员赴咨议局与张百麟和谈,同意“贵州独立”,交出巡抚大印,兵不血刃结束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

“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后,自治学社控制贵州军政大权,张百麟出任枢密院院长,主管军民两政(张容纳了宪政派任何澄、旧团练刘显世辈进入军政府,为日后各地自治学社骨干遭受捕杀埋下祸根),杨荩诚、赵德全为都督府正副都督负责军事,周素园任行政总理,主管民政,阁书“充行政总理监印,兼司文牍,勤苦颇著”。随后,张百麟安排自治学社干部赴各府、州、县担任职务,许阁书被安排到修文任知县(时人谑称“娃娃县令”),到任二月,因地方乡绅势力的排挤而弃职回乡闲赋。

民国元年(1912)二月,宪政派、旧官绅、旧团练三股势力收买黄泽霖手下巡防军,杀死黄泽霖,张百麟被迫逃逸,在军政府中任职的自治学社成员纷纷出逃,自治学社无形中被瓦解。三月初,戴戡、任可澄勾结滇军唐继尧领兵入黔,武力颠覆贵州军政府,拥立唐继尧为贵州都督,建立宪政派为主体的都督府,捕杀自治学社成员及起义新军,许阁书兄弟亦在都督府军务部长刘显世的捕杀之列。兄弟俩闻讯后,嘉谟先期逃离开阳高寨,阁书夜间出走,行至九根杉路段与抓捕军队相遇而殉难。

据民国二年(1913)周素园《稽勋表册底稿》所载:“乙等(18名)……(一)姓名:许嘉绩。(二)年岁:二十七。(三)籍贯:贵州开州。(四)会党:自治学社党人。(五)死难原因:刘显世引滇军袭黔,搜杀革命党人,嘉绩死之。(六)死难年月:民国元年三月。(七)死难地点:开州城外。(八)家庭景况:有老母寡妻弱子,状极贫苦。(九)略历:嘉绩,自治学社编辑部干事。辛亥秋间,本党密谋倡义,嘉绩随同赞画,主持进行方略。军政府成立,充行政总理监印,兼司文牍,勤苦颇著。出任修文县知事,抚绥安集,地方赖之。滇军据黔,去职家居。刘显世遣军队捕嘉绩兄嘉谟。嘉谟亡匿。嘉绩代为抗辩,军队怒而执之,以沸水浇其脑际,宛转呼号,惨不忍闻。扬言将执送省城,牵至场外枪毙。”可见许阁书牺牲时的惨烈情景。

许开沛介绍说:“大伯公(许嘉谟)和公(许阁书)听说省城军队要来缉拿他们,伯公白天先行逃匿,晚上公才出门,走到九根杉时,见前方有许多人打着火把前来,还认为是奶奶的后家听到消息派人前来接应,奶奶是黄家的独女,自然对女婿关爱有加。谁知道是遇上了捉拿伯公的唐家营军队,公就被他们就地杀害了。还是家里的人与奶奶后家人用楼梯抬回许家新寨,安埋于羊场区龙岗镇外喜雀岩。另外,公辈原在贵阳八角岩有老屋,老祖公的坟也埋在那里,后来才搬回许家新寨建房而居的。”

《开阳县志稿·乡贤传》曰之“更任《西南日报》主笔,藉毛锥为警钟,以唤醒人之睡梦,其觉世之功大矣。改革后,以功任修文县令长,到任甫二月,措施未竟,即为忌者所摈抑。阁书固不以此为介介也,反以闲居退处,朝夕承欢老母,徜徉林泉为乐。讵知忌者不容其生存,意滥用权力以杀之,时年方二十八岁。说者谓系以直笔贾祸云。身前所作诗文颇富,现集为若干卷,待梓。”许阁书诗文集现已遗失,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存下来。仅在《开阳县志稿·艺文》中录存许阁书诗十八首及知州刘贞安致许阁书二札。

许阁书妻羊场(今开阳县龙岗镇)黄氏,生二子,长许骅,省立二中毕业,到南京求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在日寇南京大屠杀中罹难,遂无子嗣。次子许騵,即许开琴、开沛、开瑶、开平等七兄妹之父,曾当过一年左右的高寨乡乡长,读书精于算术,其腿摔残后,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乡土会计人才。传闻许骅到南京求学时,回乡带来一架脚踏风琴,许騵长女出生后,故改名小琴(即许开琴)。许騵染上吸食鸦片之陋习,兄长回乡时将其锁入楼房卧室中,强制其戒毒。阁书夫人黄氏看见风琴,睹物思人,时常以泪洗面,后家人将风琴捐给当地高寨小学。解放初,许阁书遗留下来的两大柜书籍被农会拿走不知下落,遗像也在此时损毁,仅留下一把铜茶壶和一个刻有梅花的墨盒,后来也丢失不存了。

许阁书墓,1984年因龙岗镇扩建,由喜雀岩迁葬于翠柏成荫的干洞坡。2001年其孙子许开瑶、开平,孙女开琴、开沛等重新包砌坟茔,并树立壁龛式墓碑。碑文中书“许公阁书之墓”,两旁镌刻简要生平及立碑的子孙、孙婿之名。碑联行书阳刻“众峰皆小巉岩险,怪石独多道路隈”(许阁书《登东山》诗之句)。2002年被开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嘉谟(1878-卒年不详),字申之,阁书胞兄,同受知于刘贞安先生。《稽勋表册底稿》载:“丁等(227名)……(一)姓名:许嘉谟。(二)年岁:三十四。(三)籍贯:贵州开州。(四)现任职守:□□□□。(五)起义前运动何种会党:嘉谟在州创办自治学社分社,党务极为发达。辛亥秋间,奉本部命令,为倡义准备。省城光复,通告至州。何庆崧等聚集族党协谋反抗,嘉谟与蒋忠信一日夜召集乡团千人,以武力慑之,反对党始寂然声消,九月十八日,开州反正。”《开阳县志稿·祸变》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贵州省城光复,越四日开州应之。知州简协中,按诛暴民周某,秩序大定。……贵州省城咨议局各议员,为避免流血起见,开会请清大吏沈某等以下,顺从民意,避位引退,于是省城光复。至十八日,省派代表州人胡天锡、许申之、陶汝羮等到城,乃宣告反正,公推前署州简协中(滇人)主持州政,废学正、史目、主计员、把总等官。人心初颇浮动,一二日后,竟有在城寻仇格斗情事,协中力持镇静。某日下午,突逮暴民周某置于法,群情翕然,暴动之风遂息。”可见许嘉谟、蒋忠信、胡天锡等人为开州辛亥革命的首要功臣。

嘉谟逃出贵州后,与周素园、方策、简书等自治学社成员汇集北京,民国二年(1913)五月,周素园、平刚、许嘉谟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成立“黔人冤愤团”,许嘉谟、方策、简书为常务干事。周素园、平刚等人撰写《贵州血泪通告书》《黔人冤愤团宣言书》《黔人请愿书》《贵州之血腥录》,向当时的众议院、国务院等提出控诉,揭露唐继尧及刘显世祸黔史实。八月十三日,唐继尧密电袁世凯和内务部,对冤愤团首要“应严拿惩办,以遏乱萌”。九月十六日袁世凯下令缉拿冤愤团主要成员,方策、许嘉谟等逃出北京。许嘉谟再度流亡,最后定居于热河。据说另娶妻成家,育有一子一女,解放前曾由热河给家人寄回过一张全家四人照片,尔后遂与家乡族人失联。

沧桑世变,辛亥革命已过去一个多世纪,人们对贵州辛亥革命史事、人物和当年的社会状态多已陌生。寻前人遗踪,铭记乡贤当年的革命事功,用以激励人们爱国爱乡、奋发图强。


4694-3-1.jpg

▲自治学社主办之《西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