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张春玲 史 青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自然界阳气初生,人体养生也应着眼于一个“生”字,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和宣达体内阳气。春季是肝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五脏的养护,在春季应以养肝为主。
一 生活起居
春季应早睡早起,为防止春困,广步于庭,衣着宽松,舒张形体,多做活动,动以养“生”,增进血液循环,使神志随着春天而生气勃发。平素应避免过分劳累或过食辛辣之物,防止造成出汗太多,损伤阳气。素有阳气虚弱者,可在春季适当服用一些具有补气健脾作用的药物。久咳、哮喘、关节疼痛等阳气不足、秋冬易发病的人,则可在春夏阳气生长蓬勃的季节,采用针刺、灸法、中药敷贴和中药内服等方法补养阳气,可达到预防秋冬季疾病复发的目的。
避免熬夜。根据中医“卧则血归于肝”的理论,平卧的时候,血液就会充分回流到肝脏,春天养肝的目的就在于协调肝的阴阳平衡,因此,在这个阶段更要顺应天时,避免熬夜给肝脏带来的负担。长时间熬夜或者睡眠质量差,身体里的阳气将会被抑制,长此以往将引发一系列疾病。
二 春季宜养肝护胃
中医理论认为,春气通于五行中属木的肝,此时肝胆经脉的精气越发旺盛和活跃,故春日宜养肝。
春季养肝要顺应肝喜疏泄,恶抑郁的调达之性。重视精神调养,戒除暴怒,忌心情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一些肝病患者,往往在春季有不适感,甚至出现肝病的复发或恶化,这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一种特殊反应。情志状态是肝脏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春季保持心情舒畅和较高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机体适应春季的升发之象。为防止春困,在起居方面要求人们夜卧早起,衣着宽松,舒展形体,多做活动,动以养“生”,增进血液循环,克服慵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身体与大自然的生发之性相适应,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持精力的充沛。
春季养肝的同时还应顾护脾胃。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木能克土,即脾土易受到肝木的制约。春季肝旺更易克制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痛等。因此,春季养脾护胃也很重要。
三 春季宜避风防邪
春季风气主令,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常伤人肌表,同时由于人体腠理随着气温的升高,开始变得疏松,很容易受到风邪及其他邪气的侵袭,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所以,春天不宜减衣太急,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减脱冬装尤宜审慎,应当遵循古谚所说的“春捂秋冻”,以御风防邪。
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更易遭受风寒侵袭。以防早春的风寒之气由下而上,由表入里,侵透骨骼、关节、脏腑,诱发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疾病等。
春季晚上睡前用热水洗脚,并用双手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使全身暖和、舒适,睡得更安稳。早晨起来,要先使头脑清醒后,再睁开眼睛。然后闭眼将双手搓热,熨眼几十遍。接着将眼睛左右各旋转九遍后,将双眼紧闭一会儿,然后猛然睁开双眼,这样有助于祛除眼中的风火。
四 饮食调养
春季的饮食调养不仅顺应阳气初生、肝木升发的特点,还要兼顾气候的变化,根据早春、仲春、晚春三个阶段气温的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
早春为冬春交换之时,天气还比较寒冷,应多吃用葱、姜、蒜、韭菜、豆豉、春笋、香椿等温补性食物烹饪的菜肴及汤羹,如韭菜炒蛋、荠菜春笋煲、香椿鲜虾、春笋粥、生姜暖胃粥等,有助阳气的生发;少吃黄瓜、冬瓜、茭白、莲藕、绿豆等性凉的食物,以免损耗阳气。仲春饮食应以辛甘为主,适当进食用山药、大枣、蜂蜜等平补脾胃的食物烹饪的菜肴及汤羹,如香菇烩山药、银耳大枣炖肉、山药粥等,以防止由于春季肝的功能过亢而犯脾,引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晚春为春夏交换之时,气温偏高,饮食应遵循清淡养阴的原则,可以多吃荠菜、百合、海带、海蜇、紫菜、鸭肉等食物。
此外,春季饮食还应遵循“增甘少酸”的原则,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五 春季常见疾病预防
春季冷热空气交替频繁,气温变化幅度大,冷热不定,伴随而来的常见疾病有过敏性疾病、流行性感冒和心血管疾病等。
春季是一个皮肤最容易过敏的季节。春季皮炎是一种光感性皮肤病,主要致病原因是皮肤对阳光中的紫外线过敏。花粉症是由植物花粉及花粉螨虫引起的过敏性疾病,逢花开季节,空气中花粉飘浮量骤增,极易随呼吸进入人体,引起过敏体质者呼吸道、眼部和皮肤的过敏反应,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流清鼻涕和鼻塞、头痛、流泪,状如感冒;有的还伴有上腭、外耳道、鼻、眼等部剧痒,皮肤出现局部或全身性荨麻疹、颜面再发性皮炎,严重者可出现胸闷、憋气、哮喘等。对于过敏性疾病预防要从生活细节开始注意,避免接触可以导致过敏的物质,如花粉、食物或药物;外出时适当涂抹防晒剂和护肤品;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及新鲜果蔬;房间内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尽量少外出。此外,加强锻炼,服用玉屏风散等益气抗过敏的药物也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应经常进行体育运动,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增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2、由于大部分病毒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起床后居室宜开窗透换新鲜空气,办公室亦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通风能起到最好的消毒作用;3、注意气温变化而增减衣服,外出时提倡戴口罩,避外感风寒。
春季的气候虽然由寒凉逐渐转向暖和,但却最为反复无常,忽冷忽热是初春的典型气候特点。寒冷往往是多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在春季复杂多变的寒暖气候里,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有时更因思想上的麻痹大意而延误治疗,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对于素有高血压病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效预防重于得病治疗,而保暖防寒、合理膳食、健康心理等是急性心血管疾病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武器。(作者张春玲、史青系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