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港澳青年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程燕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强调,“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爱国者治港” “爱国者治澳”原则。我们全体住港澳省政协委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港澳各界人士要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高度关注港澳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让爱国爱港爱澳意识发端于幼苗、扎根于心间,做港澳青年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还要特别关心关爱青年人。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以住港省政协委员为骨干的香港贵州文化交流基金,一直致力于组织香港青年赴黔开展学习考察,支持港黔两地的师生开展交流,至今已推动港黔60所大中小学缔结为姊妹学校,得到香港中联办充分肯定。贵州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辉煌的改革开放成果、伟大的脱贫攻坚成就。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组织港澳青年赴贵州开展“沉浸式”学习考察,将有利于港澳青年增进对祖国的认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爱国爱港爱澳的中坚力量。
一、推出红色文化之旅,增强港澳青年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同。港澳青年大多数对红军长征这段历史不甚了解。应通过组织港澳青年前往遵义会议会址、土城战役旧址、娄山关等地学习考察,让青年人重温中国革命史,聆听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的感人事迹,增进港澳青年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了解。可组织港澳青年在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先辈敬献花圈,默哀悼念,通过庄严肃穆的仪式,让港澳青年深刻缅怀革命先辈。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气节,深刻理解红军长征的重大意义,让港澳青年从中体会,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不懈奋斗。通过红色之旅,让参与活动的港澳青年们深刻的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发自内心的认同。
二、组织开展参观学习,增强港澳青年对国家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通过组织港澳青年到贵州开展体验式学习考察活动,可以让他们深刻感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怎样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也可以真切了解中国社会实现的由封闭、落后到开放、富强的历史巨变。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贵州一直被描述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港澳青年可以在旅途中感受今天的贵州,高速公路和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贵广高速、沪昆高铁贯通全省,贵阳在西南铁路枢纽地位日益凸显。航空业快速发展,将很快形成“一干十七支”航空体系。贵阳与港澳的时间距离已大大缩短,贵阳到港、澳乘飞机仅需2小时,乘高铁到香港也仅需5小时。贵州还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通过组织港澳青年参观贵州大数据发展的丰硕成果,让他们了解微软、高通、苹果、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一大批世界顶级大数据企业进驻贵州,扎根贵州,并在贵州大地上取得新进展。
三、走进脱贫攻坚主战场,增强港澳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认同。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锐出战,连续四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列入国家“第一方阵”。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23万人减少到30.8万人,累计脱贫89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8%下降到0.85%,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是其中的典范,过去的花茂村是一个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棚蔬菜种植等产业改善了群众的生活;通过为群众整修了住房,完善了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成了美丽乡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提高了群众的文明程度。我们可以组织港澳青年考察花茂村,让他们亲身体验美丽的田园风景,了解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进而对我省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让他们在花茂村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因此,我们全体住港澳省政协委员要充分利用好贵州的资源优势,按照“一国两制”的要求,推进港澳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加强对港澳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为他们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系住香港省政协常委、香港贵州文化交流基金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