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319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开阳县建制沿革与县名来源新说


□何先龙


  笔者在研究以贵阳、开阳为中心的水东历史20多年后,近段时间在开展牂柯、且兰、竹王、夜郎与平越关系课题研究时,不经意间看到百度上开阳建制沿革的介绍,发现不少内容都缺乏史据支撑;而网上关于开阳县名的来源,或曰“天上有颗开阳星,地下有座开阳城”,或云“益欲开阳明之学也”,其实都与开阳县名来源并无直接关联。于是根据自己目前所见史料和研究情况,对开阳建制沿革和县名来源简介如次,与网传内容大有不同,故名之曰新说。


◆开阳县建制沿革◆

  开阳,春秋之前所属无考,有人以春秋属牂柯(zāng kē)国应付,但春秋牂柯国具体在哪目前都无法确定,开阳何以属之呢?战国时期到西汉初属夜郎国附属且(jū )兰国(治今贵州福泉市一带,福泉明清时期叫平越就得名于平定越人),布依先民骆越人是且兰国主体民族之一,骆越人自称始祖为鲧(号白马)和大禹(生于古历六月初六),就以马为图腾,在开阳留下马图腾文化遗存画马崖岩画,还以最盛大的节日六月六布依歌节纪念大禹的生日并祭奠白马。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且兰后,开阳改属牂柯郡故且兰县,晋代到南北朝刘宋改归牂柯郡万寿县(治今瓮安、余庆一带),南北朝齐、梁、陈改隶牂柯郡晋乐县(治今贵阳市区偏北一带),隋代又改属牂州宾化县(治今贵定县南部)。

  开阳最早的行政区划叫蛮州,唐初高祖武德三年(620),宋氏就因开采朱砂崛起,随牂州刺史、夜郎郡开国公谢龙羽入朝,唐朝因此设蛮州,以宋氏任蛮州刺史,蛮州宋氏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后宋氏获封资阳郡开国公(正二品),与牂柯谢氏相互制衡。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蛮州刺史宋鼎入朝贡朱砂500两,是贵州进贡朱砂首次见于史籍。

  关于蛮州得名的缘由,从春秋到唐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都可统称为蛮,仅唐朝黔州都督府(即黔中郡,治今重庆彭水县)代管的就有51个羁縻州(《新唐书》称为“江南道诸蛮州五十一”),可能因蛮州宋氏为唐朝最早归附的南方蛮人酋长之一,蛮州宋氏又自称西南蕃大酋长,是最早见于史料的西南蕃酋长(西南蕃是唐宋时期布依先民之一),唐朝因此取名蛮州,以期带动南方更多蛮人归附;而据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蛮州刺史宋鼎率巴江县令宋万传等要求入朝时自称蛮州“户繁力强,为临蕃所惮(敬畏)”,可能蛮州宋氏自认为蛮州得名乃取自“蛮大之州”。

  唐代,彝族在云南建立的南诏国比较强大,甚至与唐朝分庭抗礼,唐朝后期几次通过蛮州、播州(今遵义)等地进攻成都,到唐末蛮州宋氏被迫退出蛮州,改任清州(治今贵安新区马场镇,辖地包括平坝、清州一带)刺史。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清州刺史宋朝化入朝进贡朱砂500两、草豆蔻2万个,可见,蛮州宋氏与清州宋氏其实是同一家族,直到元初仍有宋阿重任曽竹(元初改清州为曽竹)长官司长官。

  唐代蛮州所属有巴江县,巴江因临近延江,又名巴江(今乌江)得名,蛮州及巴江县治所都在开阳县今双流镇白马村同知衙,同知衙因元初水东土司宋阿重任宣抚同知时建同知衙门得名。

  唐代蛮州到北宋开宝八年(975)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景阳(水东宋氏始祖)奉命入蛮州,依土俗改蛮州为大万谷落(蛮州的土语音译),自任大万谷落总管府都总管,大万谷落(蛮州)之名一直使用到南宋后期。嘉泰元年(1201),宋永高把辖地扩展到新添(今贵定)、黎峨里(今福泉)、龙里等地,自改巴江县为平蛮军(仍驻同知衙),平蛮后来讹为白马(今白马村);嘉定二年(1209),宋永高再攻占矩州(唐初武德四年即621年设于今贵阳),改矩州为贵州并自任贵州经略安抚使,贵州从此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元代开阳行政区划比较繁杂:中部元初为雍真等处,大德五年(1301)宋隆济领导抗元运动烧毁雍真总管府官衙(有流官达鲁花赤即蒙古族掌印官也里千驻县城东杨黄寨),再攻下底窝紫江总管府(今禾丰乡马头寨总管府遗址)后,皇庆元年(1312)改为乖西军民府,次年改属播州(今遵义),治今县城东杨黄寨(明代改为马头寨)。乖西之名源于开阳县双流镇乖西山,宋代最初叫高峰山,南宋末山上建有水东地区最早的佛寺高峰寺,元初改为乖西山,又名阴阳山、书案山,并有儒士鲁郎隐居寺内读书讲学,成为水东地区最早的儒学传播阵地;乖西乃双流古名,为与双流乖西相区别,乖西军民府又称大乖西。西部双流、永温、金钟一带为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元初水东土官宋隆济仍驻同知衙,大德五年(1301)宋隆济领导抗元运动三年未平,到大德七年(1303)时任曽竹长官的蛮州暨清州宋氏后裔宋阿重乘机活捉族叔宋隆济献给元廷立功,随即升任顺元宣抚同知并在蛮州故址新建同知衙门,同知衙因此得名,宋阿重从此取代宋隆济领有水东之地,蛮州宋氏与水东宋氏从此融合为一;宋阿重后来任最高级别的土司八番顺元宣慰使(元代从二品)兼顺元宣抚使并迁顺元(今贵阳),授平章政事衔(从一品,相当于省长),封顺元侯,卒赠贵国公,成为水东宋氏受封官爵最高的土司。南部禾丰乡、南江乡为底窝紫江等处(治今禾丰乡马头寨),元代底窝总管为仡佬族首领龙郎,宋隆济抗元时起来响应,宋隆济计划围攻县城东杨黄寨被人告密,雍真等处达鲁花赤也里千带上“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逃到底窝紫江总管府避难,仡佬族总管龙郎率领4000多人响应围攻马头寨总管府,也里千仓皇独自逃脱,家丁被杀,所带官印被抗元军缴获带到水西(今黔西县),1982年在黔西县发现,今存于毕节市博物馆,水东文化陈列馆有复制件展出,该官印和禾丰马头寨因此成为水东文化形成的历史见证。东南部龙岗、高寨部分地方属骨龙龙里清江木楼瓮眼等处(治今龙里县境),东部米坪、花梨一带属新添葛蛮安抚司米坪等处。

  明代,开阳为水东宋氏亲辖十二马头及乖西长官司地。其中,北部为新土马头(治今楠木渡镇黄木村马头寨,辖地包括楠木渡镇大部及宅吉乡一部);中部县城一带明初一度被水西彝族强占取名开科龙场(今马头寨至开阳一中处),不久贵州宣慰使宋斌收回改为开科马头;南部禾丰、南江改为底窝马头;东南部龙岗镇一带为陈湖马头(治所在大羊场,今龙岗镇街上),正德年间贵州宣慰使宋然一度把水东土司衙门迁到陈湖马头大羊场,故水东12马头也称为陈湖12马头;双流镇白马村一带(包括修文县扎佐街道葛马村和久长街道永杨村等地,明初水东宋氏在今永杨村谷龙寨建有谷龙水银厂)为葛蛮马头;高寨乡、毛云乡大部为奇申马头(治今高寨乡金山村马头寨,辖地以花苗为主);永温镇、冯三镇、花梨镇、龙水乡各大部、米坪乡一部及楠木渡镇谷阳村一带为乖西长官司正长官杨氏辖地;双流镇中东部及禾丰与南江北部少部地方为乖西长官司副长官刘氏辖地;此外宅吉乡、龙水乡乌江沿岸地区及金钟镇大部被水西安氏强占改属水西陇莫则溪。

  清代到民国三年(1914)保留开州不变,而乖西长官司正长官杨氏和副长官刘氏同时于民国元年(1912)革除,辖地全部并入开州;民国三年(1914年)初改开州为紫江县,民国十九年(1930)复改紫江县为开阳县至今。


◆开科、开州与开阳◆

  开阳得名于开州之阳,开州则源于开科。开科即明代开科龙场和开科马头。明末崇祯三年(1630),水东贵州宣慰使宋万化父子被迫与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反叛平定后,以兵部尚书总督云南、贵州、四川、湖广(今湖南、湖北)、广西五省军务兼贵州巡抚的朱燮元上疏崇祯皇帝说:洪边(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镇北衙村洪边寨,明代洪熙元年即1425年水东土司宋斌迁衙门于此,开科地方,该河防道佥事(贵州按察司佥事管河防道事)沈翘楚亲督石城一座,这就是开阳最早的城,称为石城,其实是土城、石城兼有,明末州城在平缓处及城门等多为石城,但州衙和孔庙靠山鳌山、关圣殿靠山柳杨坡(今米阳坡)、北极观所在金袍山(今开阳二中)等险要处多为土城;朱燮元还请示把鸭池、六广、九庄、开科等15座新筑的城“乞请皇上俱赐新名”,崇祯皇帝乃于崇祯四年(1631)十一月取开科的开字赐名开州。

  开阳最早为开州之阳(南部)的意思,南明永历时(清顺治时期,1647~1661)任独山州知州的四川富顺人郭之翰从遵义经开州赴独山任职(一说先赴贵定县任知县)时作《开州道中》诗(一作《开阳道中》),诗中有“款段行来计几程,开阳古道莫知名”的诗句,可见,明末清初,开阳已开始作为开州别称,指的是开州南部。康熙贵州巡抚田雯《朱砂赋》也说:“乃见于黔疆(贵州)阡江(石阡)、盘水(唐代设在盘水即南北盘江沿岸的盘州,明清改为普安州,辖有今兴仁,出产朱砂)、婺邑(今务川,乾隆后期关闭禁止采冶朱砂)、铜崖(今铜仁万山,清代封闭严禁采冶朱砂,直到清末才由英法联合重新开采),未有若开阳之多者也。”可见田雯直接称开州为开阳,并明确康熙时期开阳开采朱砂冶炼水银已居贵州第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按同治十一年(1872)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可惜他因咸同战乱未到开州考察)在重庆考察时据水银商的描述估算,从乾隆到道光时期,开州日产水银20~30担(折合年产400吨,见李岩等译审、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第707页,国民政府经过几次现场勘查后确认该年产量并载入《钟山本国地理》等教材),居世界第一。清代开阳朱砂采冶集中在西部双流、金钟、永温三镇一带,形成了白马洞等五大朱砂水银集市,其中永兴场(今双流镇)是清代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朱砂水银集散中心,乾嘉时期永兴场有八大朱砂墏(jiǎng)主开设的三合号等贵州最早的八大商号;还形成了中国统一的朱砂矿单位墏(本义指平行而入的朱砂洞)和水银运输单位担(每个猪膀胱盛20斤水银,四个即为一担)。

  开阳县名,还与开阳书院相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知州杨文铎在州城建东皋书院,是开阳最早的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州吕正音用修理文庙余银买城东南王经宅基地(今开阳一小前厕所处)建立义学,新建讲堂五间和文昌阁;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知州赵由坤争取乾隆批准官银26000多两(返还水银税)改建开州城全部为石城后又重建书院讲堂五间,增加头门和左右耳房各一间,头门外侧仍挂“东皋书院”匾。嘉庆十五年(1810)知州吕柱石重建书院并改名开阳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州张键奉命把将开阳书院改为开阳学堂(开阳一小),为开阳新学之始。咸同战乱时书院毁于战火,光绪十二年(1886年),知州胡璧清理战乱绝产变价并捐资修复开阳书院,他在次年所撰《开阳书院总录序》(见民国《开阳县志稿》)中说:“开阳本州之别名,其称已古,然谓欲有以开阳明之学也,其义亦通。”可见“开阳明之学”只是清末重建开阳书院时附会上的一层含义,与开阳县名来源并无直接关系。

  民国二年(1913)初,大总统袁世凯下达《划一令》,在全国推广实施省、道(旋废除)、县三级行政区划,要求在当年3月完成废府并改州、厅为县,由于当年息烽县从修文县分开独立设县,又划贵筑县格都堡、腊鲊坝(今修文县六屯镇)等给修文,开阳、修文、息烽、贵筑四县边界交错复杂,直到当年7月也未能按要求划清四县界限;当年8月,从交通总长改任内务总长的开阳先贤朱启钤接手开州改县及四县划界事宜,因开州清代有“紫水洗泥”即紫江,由于两岸紫色沃土被雨水带入河中把河水染成紫色得名,《元史》就载有底窝紫江等处和纳坝紫江等处(今修文县六屯镇三寨村一带),紫江包括今开阳县白马河、晴久河、光斗河、青龙河、南江,此外包括下游南贡河、鱼梁河,修文县六屯镇桃源河等;民国初期直隶大名府有开州(今河南濮阳)、四川也有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至1914年元月,朱启钤乃亲自主持改开州为紫江县,因此,朱启钤一直自称紫江朱氏,把手撰家谱叫《紫江朱氏家乘》,书斋取名紫江朱氏存素堂。1930年4月,又奉国民政府内政部之令改紫江县为开阳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