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扶贫”的贵州样本
□本报记者 万里燕
编者按:
“这是一次更大范围的调查,将帮我们摸清历史文脉,打造专属的文化档案。”近日,德江县副县长陈琳在德江文庙举办的“考古助推乡村振兴德江田野调查启动仪式”上这样总结。这是贵州首次针对一个县,进行全域考古调查,标志着铜仁德江开启全域田野考古调查,以此助力乡村振兴。
事实上,不仅是德江,在贵州的遵义、毕节、安顺等地,考古发掘工作都极大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在发掘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慈善扶贫及公众考古活动,在与大众的互动中回应了社会的关切,从而强化了学科存在的价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助推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考古扶贫”贵州样本正在形成。
“考古扶贫”显成效
位于黔东北的德江县,以傩戏之乡为人们所知。傩文化、龙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的交融,让德江充满了神秘古朴的文化气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界关注。德江县内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多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对推动全县旅游开发、文物保护、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德江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2018年8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面启动对德江县旋厂遗址、覃氏墓地的调查、勘探工作;2021年9月,全国首本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正式发布。在其间三年的时间里,“考古扶贫”,这个在贵州脱贫攻坚时期的创新性探索,先后带动3000余人次参与田野考古勘探工作,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增收问题。该书的出版还将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发挥乡村振兴的“贵州考古力量”。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认为,借助考古成果,有助于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规避“万村同貌”的现象,讲好乡村故事,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考古发掘毕竟是阶段性的,如何利用文物讲故事,如何推进考古成果转化工作,如何让贫困村庄变文物资源为旅游资源,长期有效地带动村民脱贫,才是考古扶贫究竟有没有“扶到”的关键。
“考古+”彰显文化发展成就
在2017年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者表彰仪式上,由遵义市汇川区委宣传部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考古类纪录电影《海龙屯》荣获最佳纪录片提名。该电影依据贵州省考古团队在遵义海龙屯考古发掘中的惊人发现,从考古者的视角切入,还原了统治遵义长达725年的杨氏土司家族与4个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历史原貌,是一部优秀的大型历史考古类纪录电影。电影的成功为贵州讲好地域文化、考古助推扶贫做出了典范。
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这个位于乌江南北两源交汇之处的古苗寨,继2017年摘掉“贫困帽”后,2021年春节前夕又成为新晋“网红村”。时光回到30年前,为配合贵州东风水电站基本建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由10余人组成的考古队,在化屋村驻扎2个多月,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在此期间,考古队员们先后发掘清理出近80座明清时期墓葬。从这批石板墓的墓葬形制、出土极少量随葬品的情况可以推断,当时化屋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今,当年的考古发掘地,已融入百里画廊;曾经与世隔绝的“悬崖村”,摇身变成“网红村”。从勘探、整理,单纯保护到民生共享;从遗址考古到活化利用,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叠加转化中,迸发出新活力,让化屋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顺屯堡作为贵州重要的文化名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了各类学者关注并形成“屯堡学”。但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村寨的研究也以建筑学者关注较多,屯堡研究工作整体存在缺陷,如:对物质文化遗存关注和讨论较为薄弱、屯堡及相关文化遗产整体构成情况不够清晰等。2021年6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安顺明代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编制了《安顺明代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2022-2023)》,这是贵州首次以考古的方式,探究屯堡文化。此举将屯堡考古与贵州史前考古、夜郎考古、土司考古一起,构成贵州考古调查工作的四大特色支撑,凸显了贵州考古在国家战略、贵州建省、城市发展、文化建设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
考“历史”,兴“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史前、夜郎、土司、民族、流域考古等特色考古项目,相继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重要发现、重要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千年文明史的内容,提高了贵州话语权,充分展现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贵州特色。
从摸底,深挖到开拓,活化;从成果发布,价值共享,到提供更多样的文化供给,考古助力乡村振兴,守的是“昨天”,发展的是“明天”——这是当前贵州考古扶贫的目标所在。丰富的考古资料回答了“我来自哪里”的重要问题,也是讲好贵州故事、中国故事,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
扶贫须扶智,扶贫先扶志,贵州的“考古扶贫”模式正在让更多群众认识到文化扶贫的重要作用——通过考古讲好“中国故事”“贵州故事”,才能使文化、旅游、经济价值充分彰显,相辅相成。在各地的考古发掘、文旅扶贫的历程中,记者切实感受到,其产生的最大改变不是物质层面的改变,而是精神层面的巨变。
时下,贵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就此停止。考古成果的传播,将充分彰显脱贫地区自身历史文化特色,让全民共享考古成果,提升当地群众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特色考古事业发展”。如何在推进公共考古的大背景下,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考古新模式,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探寻文旅融合的各种可能性,让“旧物”变“新宠”,持续助力乡村振兴,这是贵州面临的时代新课题。
①遵义海龙屯遗址
②安顺吉昌屯军山城墙遗址
③毕节化屋村樱花盛开
④全国首本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