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17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7-19

提升村级小学办学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投入了大量的财政经费,密集出台了支持政策,着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整体落后的面貌仍未得到彻底改变。省政协委员胡慧调研发现,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超过70%的学生在乡村,特别是小学部分的乡村学生占比较大,如某县在校小学生10万余人,其中县城小学生占比约20%,乡镇所在地学校小学生占比约30%,村级小学占比约50%。胡慧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是改变村级小学的办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现状分析

  乡镇村级小学学生人数少,校点多而分散,监管难度大。以某县为例,县域内村级学校达213所,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村校39所,150人以下的76所,平均每校约130人,平均每班约22人。以前办学规模几百人的学校,现在只有几十个学生,几个老师;有的一个班级不到10个学生,也要配备一个教师,师生比严重超标,严重浪费教师资源。乡镇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飞速发展的需求,一些村级小学设施设备老化问题突出,直接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部分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家长不重视教育和留守儿童问题也是造成教育教学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对策建议

  规划先行,项目跟进,合理统筹农村学校建设

  以乡镇为单位做好乡村学校的规划,根据“十四五”规划中乡镇的发展定位和城镇化推进后学生人数的初步估算提前做好学校规划,包括区域学校的新建、改扩建、撤并等,逐年申报项目实施,不浪费教育投入。

  分类梳理,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改革

  从2000年开始,全国就掀起了一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教育改革,但是20年过去了,事实告诉我们,一味撤并村级小学,学生读书远,家长意见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生活难于自理,寄宿制学校管理难度大,家长不放心,家校矛盾突出。针对乡镇村小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尊重客观事实,不能简单一刀切,而应该进行分类梳理,精准施策。一是乡村规模较大的村级小学继续保留,完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师队伍,强化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必须保留的小规模村级小学,保留低年级(一到三年级)办学,高年级学生到乡镇中心校寄宿学习。三是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合理撤并学生较少的村级学校。四是加大乡镇中心校硬件投入,扩大规模,按寄宿制学校要求增加寄宿床位,完善寄宿的基本要求,提升办学条件,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学校全面、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示范引领,资源共享,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

  以县城优质学校为引领,全面辐射农村学校,促进抱团发展。统筹使用各级各类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名校(园)长、特色品牌学校等优质资源,大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量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间差距,实现先进理念植入、先进管理经验落地、先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先进教育教学制度生根。使农村学校形成鲜明而有质量的办学特色与成效,推动县域内中小学办学品质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教育需求。

  管理植入,专业带动,全力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积极推行城乡教师交流、乡镇区域内教师交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促进校际间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县域内师资科学均衡配置。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每学期组织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学科骨干教师到本区域内农村学校进行轮岗支教,参与、指导学校相应岗位管理工作,或直接担任相应学科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实施管理植入、专业引领、学术带动,提升本区域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农村学校每学期选派教师或中层以上干部到本区域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对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师实施交互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