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16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7-13

白碗窑综合体 贵州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谱好“三部曲” 奏响“新乐章

  

□赵男 王雪 陈良盛


  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开辟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新战场”,为烟农打开一片增收致富的新天地,也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新力量。

  

谱好“土地流转”前奏曲 奏响烤烟发展主旋律

  孟夏时节,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白碗窑镇岔米村,村民兰忠权正和工人们在烟田里忙着施肥培土。

  谈起这些年种烟的经历,兰忠权放下手中的农活,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种烟地块零散、水路不通,所有工序都要靠人背马驮,一年到头只能种个几亩,辛苦不说,还赚不了多少钱。

  “如今在坝区种烟,土地连片,而且基础设施完善,去年种了87亩烤烟,收入近40万元。”可观的收益让兰忠权今年进一步扩大规模,种植烤烟139亩,收完烤烟还计划种植200亩紫萝卜。

  2019年起,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全省启动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黔西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岔米烟区打造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产业综合体,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和“村委会+合作社+烟农”为主的土地流转模式,推动土地高效流转、集约经营和基本烟田升级。

  “由村级合作社以每亩800元租金,以10年为期统一进行流转,再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将集中流转的土地分包给种植主体。”白碗窑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蔡兵介绍,目前综合体内有30至50亩的大户16户,50至100亩的家庭农场4个,100亩以上的种植合作社1个。

  据悉,今年白碗窑烟叶产业综合体规划种植面积2010亩,其中,烤烟种植面积1345亩,轮作冬瓜等特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665亩,烤烟采收结束后接茬种植油菜、萝卜等产业。

  以稳定的土地为基础,接续的产业为保障,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整合各方资金1.54亿元,持续完善升级全省烟叶产业综合体中高标准基本烟田、育苗大棚、密集烤房等各类基础设施,既利于烟叶生产,大农业生产同样受益。

  

谱好“产业融合”交响曲 奏响多元增收好声音

  从2019年试点种植30亩冬瓜实现自产自销开始,到现在的500亩的规模化种植,综合体中的农户在种植冬瓜上已经总结出一套种植技术。

  “属于订单式农业,销路不用愁,每年9月客户直接把车开到田间地头,销往广西、广东、湖北等地。”岔米烟叶站站长李宇航算了一笔账,每亩种植冬瓜700株,每个冬瓜平均30斤,收购价0.5元/斤,亩产值上万元,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稳定烤烟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蔬菜、食用菌、有机稻米、中药材等轮作、接茬产业,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收益。

  同时,深挖育苗大棚、烤房等烤烟配套设施利用率,变“闲置期”为“增收季”。“当前,全省建设31个烟叶产业综合体,我们充分利用综合体内的每一亩土地、每一处设施,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亩均综合产出可实现8000元以上。”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处负责人介绍。

  “80后”青年刘伟,地道的岔米村人,大学毕业后十余年一直在外打拼,事业小有成就,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决定返乡投资创业。

  流转上千亩土地,刘伟今年种下300亩烤烟,剩余则种植苹果、葡萄等精品水果。“相较而言,种植烤烟周期短、收益稳定,一年种烟纯收入就能抵上流转土地租金。”此外,刘伟还通过争取扶贫专项资金,投资经营家禽养殖厂,为10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给6540户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产业分红。

  抓产业、促增收,留得住人、富得了民……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加强合作社带动效应,大力发展职业烟农,稳定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把“烤烟+N”多元产业模式打造成农业现代化样板。

  

谱好“守护生态”协奏曲 奏响绿色防控多重奏

  “你看,叶子长得多壮实,这两年烟田病害明显减轻,长势比往年好很多。”烟农刘文华家150亩烤烟已进入团棵期,正抢抓好天气,加强烟叶管护。

  之所以长势良好,除了科学管理外,更重要的是烟草公司技术人员根据烟叶病虫害发生特点,实施“三虫三病”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

  “烟叶要想稳产稳收、提高收益,病虫害防控也是关键。”依托绿色防控天敌繁育基地,兴义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综合体内大力推广蚜茧蜂、蠋蝽、性诱剂生物防控技术全覆盖,为提升烤烟及大农业产品品质安全保驾护航。

  绿色是贵州现代烟草农业的底色。一直以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推动烤烟产业和配套产业绿色高效发展中,全面构建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能源消耗低碳安全的发展体系。

  推进烟区生态环境绿色化、推进生物防治规模化、推进烟田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一系列绿色发展措施的推进,彰显了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责任担当,迸发出烟叶更兴、烟区更美、烟农更富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老”烟区焕发“新”活力


  初夏兴义的连片农田里,烟农们正弯身移苗补苗;机耕便道边,各式农机来来往往……作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市传统烤烟种植区,白碗窑进入新年度农忙时节。

  “老烟区已有新忙法。”白碗窑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万忠平掰着手指举例:烟地还是那片烟地,但50亩以上连片面积已占80%以上;烟农还是那群烟农,但种植成本压缩近七成,亩产已突破了万元。

  新成效源于新理念。近年来,贵州全省各地的烤烟产区因地制宜处理好基本烟田核心烟区保护与土地规划和基本农田规划、烟叶种植与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等其他农产品种植、烟叶生产烟农增收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个关系”。

  在白碗窑,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链升级转型等措施建设烟叶产业综合体,让基本烟田更稳、烟农队伍更稳、产业效益更稳,老烟区焕发出了新活力。

  

“返租倒包”“差异定价” 烟地“连点成片” 产区稳住产能

  驱车行驶在白碗窑镇连片坝区的机耕道上,只见农田广袤,烟苗青青。在烟地旁下车,白碗窑烟叶站站长李宇航指着连片烟田:“看,这规模,今年的烟叶产量没有问题!”

  作为贵州“山地清甜香型”烟叶典型产区,国内重点品牌原料“第一车间”,白碗窑烟区实际上压力并不小:人均土地2亩左右,但区内种植大户户均烤烟种植面积已达40亩;与此同时,在当前烟叶供需总量正由控转稳、由稳转增背景下,白碗窑镇烟叶今年计划收购量增加了2500担。

  一少一多,双重压力,信心底气从何而来?“稳定的烟地就是最大的保障。”李宇航说,抓住土地这个关键,白碗窑实行集中流转、统一规划的“返租倒包”流转模式,鼓励农民把土地集中到集体,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后,将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给烤烟种植大户,确保了稳定烟地。

  “具体实践中,合作社土地流转价格实行‘差异化定价’。”万忠平介绍,结合镇内大多劳动力外出就业,部分土地撂荒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农作物产值,合作社以1年1亩800元左右为平均价格,实施“肥土高价、坡地平价”的模式流转到合作社,并优先保障被流转土地农户参与务工,保护农户权益。

  租地不失业、流转不减收。弹性定价的土地流转模式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今年,综合体内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的农户占比超95%,50亩以上连片面积占总面积80%以上,实现了烟叶优质产区土地长期稳定,保证了“第一车间”稳定产能。

  

“资源汇聚”“齐抓共建” 服务精耕细作 推动提质升级

  望着连片烟苗,种了20多年烤烟的刘文华思绪又一次回到了以前:曾经交通、水利不便,生产靠锄头镰刀,运输靠人背马驮,10亩不到的烟地,每天要从天亮忙到天黑,“真是个苦活!”

  要改变,必须产业提质,产业提质就得投资先行。“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加大农业资源的投入。”白碗窑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蔡兵说,为抓好抓稳政策机遇,白碗窑镇建立资源集聚钱、物、政策平台,整合省级、州级、农业、水务、合作社、企业等资金,推进田、土、水、路、电、技等方面建设,齐抓共建烟叶产业综合体。

  用好政策、用活政策。在坝区,2021年黔西南烟草投入的近600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见到了效果。“这是3.5米宽的机耕道、这是排洪沟、这是农机入田口,还进行了连片土地田坎整治……”刘文华边指边说,现在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农机敞开了跑,即便是遇上旱涝天气也不用发愁。

  更实在的变化还在账里:今年的烤烟种植期,合作社为近5000亩土地提供烟地农机起垄服务,得益于小地块之间的田埂垄沟得到平整,整个过程仅用了10余天,刘文华说,“相较之前,时间缩短一半,轻松种烟正在变成现实!”

  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通过加强综合配套,白碗窑整合了育苗大棚、烤房、农机等设施设备服务烤烟和大农业。如今,随着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的集约化服务推进,烤烟种植人力成本、管护成本压缩七成左右。

  从低效低产到高效稳产,曾经的“苦活路”变成了“轻松事”。“去年种烟246亩,今年种了400亩,有好政策、好土地、好服务,我们大胆种、放心种。”刘文华说。

  

“延伸链条”“利益共享” 实现种烟稳粮 助农致富增收

  中午时分,岔米村烟农兰忠权正匆忙扒拉着碗中饭菜,计划赶着天气,抓紧到田间抢补烟苗。

  这两年,烟地里的新变化让兰忠权干劲十足。“去年,烤烟种植87亩,烟叶入账约40.3万元。烤烟采收结束后,又种下紫萝卜70亩、青菜10亩,两样蔬菜又增收16万元!”他高兴地说。

  高效综合体,既在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也在高水平利用。在白碗窑,在烤烟种植的基础上,推进轮作、倒茬种植已成为政府、合作社和烟农的共识。

  “3月底整地启动,4月中旬移栽烤烟,7月下旬收完第3茬烟叶后种植蔬菜,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收获蔬菜,11月上旬撒播油菜或麦子,来年3月进行采收……”李宇航说,通过建立稳定的“烟叶+”种植制度,如今白碗窑的烟地,一年至少有三季收获。

  不仅烟地,配合现代技术,在烤烟育苗棚,“一年三收”也已成型。今年5月,随着烟叶育苗棚进入闲置期,麒麟瓜苗陆续进棚。李宇航盘算:西瓜8月份收获,9月下旬到1月底就是羊肚菌时间,“增收在望,仅羊肚菌1亩就能有上万元产值。”他说。

  烤烟房里的增收办法也在探索。在兴义宜民烤烟农民专业合作社,30多座烤房收获了平菇。合作社理事长张国明说,除去人工成本,每座烤房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全时段不闲,各环节不漏。2020年,白碗窑岔米综合体被中国烟草总公司评为“优秀示范综合体”。当前,白碗窑整个烟叶产业综合体范围内亩产综合产值突破1万元。

  “继续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确保全省31个省级综合体全面推进。”2021年,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定下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方向:与各地政府持续统筹设施资源利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稳定烟叶生产的同时,助力区域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人民网)


4555-4-1烟田眺望。.jpg

烟田眺望。


4555-4-2科学化精细化田间管.jpg

烟区新貌。


4555-4-3闲置烟田创收辟新路.jpg

闲置烟田创收辟新路。


4555-4-4烟区新貌。.jpg

科学化精细化田间管理。


4555-4-5以虫治虫,实现生态.jpg

以虫治虫,实现生态环境绿色化、生物防治规模化。


4555-5-6气派雄浑,丰收在望.jpg

气派雄浑,丰收在望。

  (图:刘朝忠 黄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