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专题调研,走访35个公司、工作室、学校、产业园区,覆盖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等13个市(州)县(市、区)。
为贯彻落实好国发〔2022〕2号文件,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人才资源优势,经研讨并确定以“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为调研主题,于6月中旬组织相关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赴各市(州)县(市、区)开展了为期8天的专题调研。
保护+传承 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记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的一次专题调研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昊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贵州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民间工艺,令人熟知的苗绣、蜡染、银饰等工艺品如同贵州高原的掌上明珠熠熠生辉,同时也有许多如贴布、竹编、农民画等工艺品也在贵州大地上开花结果。各民族在黔中大地上不仅创造出多姿多彩、丰富多元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守正创新、磅礴发展积蓄了不竭动力。
“观”现状 各地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成绩亮眼
“陈老师,你们来‘家访’了!来看看我们新作的农民画!”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源在看见调研组的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教授陈梅时,十分高兴。陈梅教授的学生遍布民间各类民族文创企业、工作室,徐源的妹妹也是陈梅教授的研究生。此次调研组为能更深入、更透彻地分析调研中的“疑难杂症”,特别邀请了省社科院、省民族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来“对症下药”。
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是徐源的父亲徐承贵建立的“山艺斋”农民画坊。公司成立后,徐源把文化创意放在第一位,把水城农民画元素融入到生活产品的设计当中,给水城农民画赋予符号和故事特质,进行产品系列开发。10年奋斗,“夜郎风”已成为六盘水市民族民间文化坚守和传播的一个鲜亮符号。
“我们目前创建了微信公众号,通过扫码就可以看到我们农民画的电子版。”徐源向调研组展示着产品上的二维码介绍道,“每一幅农民画都是农民自己制作的绘画和印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其表现手法通俗易懂、贴近民生。除此之外我们还以农民画的风格制作了动画片,主要面向儿童,能够将我们的民间文化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
截至目前,“夜郎风”已有农民画市管级专家3人,直接培养水城农民画作者64人,拥有农民画著作权2679项,经济年收入达到386万元。通过农民画的传承培训、产业转化引导、文创产品研发、主题艺术餐厅建设等项目带动就业68人。
“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重视,还相继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支持。下一步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将依托‘凉都工匠场’阵地,将‘传帮带’升级为‘产学研’,不断完善文创产业链条,把企业做大做强。”徐源对将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布依说唱艺术之乡欢迎您!”在望谟县新屯村,村口门匾上的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据了解,新屯村的“说唱”剧目取材于农村现实生活,有说有唱、布依语和汉语结合。近年来,当地群众还在古老的布依族山歌曲调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化元素,将国家政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内容融入其中,用歌声诉说幸福生活,传递喜悦心情。
新屯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直介绍:“新屯村自编自导的布依说唱节目《说唱十九大 欢乐迎新春》在2018年登上了全国乡村春晚舞台,新屯村作为3A及旅游风景区,全村936户村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吃上了‘旅游饭’,新屯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2万元。”
如今,“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在新屯村的角角落落,广大群众享受着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新屯村结合蜡染、扎染、刺绣、斗笠、簸箕、诗词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农耕文化,打造了“诗词之街、簸箕之街、糠包之街、斗笠之街”。经过收集、遴选编成《新屯村诗词选》,共收录了全村的2000多首词朋诗友佳作,同时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黔东南州三穗县因“秋收丰稔,一禾三穗”而得名,其竹编工艺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72年,三穗竹编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文化部将三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编)之乡”。
三穗竹编名气虽大,但长期以来三穗竹编都如“深宅闺秀”,主要以传统个体户为主,自编自用。2014年,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杜鹃通过整合零散手工艺者,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创办了黔森源竹编工艺厂。走进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只见篮子、簸箕、筛子、灯笼等竹编产品琳琅满目,工人们正在熟练地破篾、编笔筒、组装竹丝扣瓷,一派繁忙景象。目前该厂员工达30余人,年产量达10万余件。
一片竹篾带富一方百姓,以黔森源竹编工艺厂为代表的竹编产业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返乡百姓也积极加入到学习和传承竹编技艺的队伍中来。
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三穗县抓住机遇,认真学习,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在继承发扬竹编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发展竹编特色项目,通过推陈出新,搭电商便车,开设了多家竹编体验馆,依托“非遗+互联网”营销渠道,2021年实现了竹编工艺品下单15万余次,发货25万余件,销售额达1000万余元。三穗竹编文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得到普及推广,为农民创收增收,实现“竹”梦。
……
调研组一路观摩、一路感叹,一路交流,一路点赞,不时地用笔记本或手机拍照,记录各地的亮点工作、特色工作——
三穗县推行的“公司+协会+手艺人”“能人+基地+手艺人”发展模式,搭建公司带头、聚集个体的商业模式;黔西南州依托《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实施文旅新州战略的决定》着力打造文旅品牌示范,在16个境外重点客源地设立宣传推介营销中心;黔东南州在民族文化浓郁的市(县)中小学、职业学校增设蜡染、刺绣、雕刻等课程;岑巩县建立了思州砚制作技艺省、州、县三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有效保障了非遗文化的传承……
“想”未来 座谈交流凝聚智慧激活民族文化
为及时总结和梳理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听到的好经验、好做法,调研组在各地与相关负责同志及政协委员、专家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在会上,大家围绕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展开讨论,气氛热烈。
“现在的民间艺术文化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机活力,新生代的传承人不断地涌现,新兴艺术形式的发展也在提醒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走出一条新的文化发展道路,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六盘水市关于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呵护文化创造的发展‘土壤’,把文化多样性的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六盘水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该市关于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做法。
省政协委员许荣丽也提出了许多好的想法:“保护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发展,要加大力度保护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这样才能保护手艺人的生产生存,并且要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利用动画、短视频等多样的媒体形式把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这样才能使文化永葆青春。”
“要促进非遗的‘传二代’走进高校学习深造,不仅是学习制作技艺,而且要学习更多能助推文创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文创产品要与时俱进,文化传承人也要与时俱进。”省政协委员陈梅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出了建议。
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省社科院院长张学立对陈梅的发言表示赞同:“鉴于大多数文化传承人通过考试进高校普遍存在困难,可以建立‘传二代’进高校的项目,高校围绕传统文化、技术开设特招生,安排适当的课程并且对入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文化领域的企业工作室给予更多的帮助,首先企业要把文创产品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地区特色品牌效应。文创产品要通过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针对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设计文创产品,这样才能真正把民族文化带进千家万户。”
调研组表示,接下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国发2号文件为契机,把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作为省政协民宗委当前的重点工作,在深入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省委、省政府下一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为切实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并将之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不竭动力,贡献政协调研工作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手记: 灿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着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此次调研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民族手工艺品的保护传承,推进文创旅游产品的发展创新,以此带动就业,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明的赓续,既需要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才能让民族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凯里市2022年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蜡染+刺绣)班现场。
望谟县新屯村的老年说唱乐队正在练歌。
水城县一名农民画作者正在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