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贵州时 中共贵州省工委作出的贡献
□罗登宜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老城红军总部驻地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通过了《中央关于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党中央在遵义期间,贵州地下党林青同志向党中央汇报贵州工作,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兼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罗迈)代表党中央接见林青,听取了他对贵州地下党的活动情况汇报,并决定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以林青为书记,邓止戈、秦天真(后增补刘茂隆)为委员。中共贵州省工委成立后,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发展组织,并建立军事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为红军长征在贵州境内战胜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西进云南、北上抗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35年3月,党中央特派员杨涛(潘汉年)从遵义到贵阳,向省工委传达中央指示:1、做好面向遵义、重庆,背靠云南的准备;2、设法取得国民党的作战地图、密电码及飞机联络符号;3、护送潘汉年去上海,以便恢复党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
1935年3月24日,蒋介石由重庆飞抵贵阳,督师“剿共”,企图把红军消灭在贵州境内。
中共贵州省工委通过努力,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重要任务。为安全护送潘汉年,中共贵州省工委经过周密考虑,安排女共产党员蓝运臧与潘汉年假扮夫妻,并由高言志联系东出贵州的车辆。蓝运臧出色地完成了中共贵州省工委交给的重要任务,与潘汉年几经辗转,安全抵达上海。
为取得红军急需的国民党作战地图、密电码等情报,中共贵州省工委作了周密的安排。时任国民党103师少将参谋长的中共党员黄大陆,通过友人范鼎三在赤水黔军侯之担部搞到了贵州军事详图。
打入国民党103师电台的中共党员繆正元,利用其有利条件巧妙地窃取了密电码本。打入黔军犹禹九部的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设法搞到了国民党军用飞机联络符号。中共贵州省工委通过潘汉年和其他渠道,陆续将这些重要的军事情报送交红军,有效地配合了红军在贵州境内转战。
红军在黔北与敌军周旋期间,黄大陆以师参谋长身份,劝说该师师长何知重,以“兵无宿粮”为由,避开与红军交锋。当红军一渡赤水时,何知重部接兵桐梓,未参加土城战役;红军二渡赤水时,王家烈电令何知重部开往二郎滩防堵,电令被繆正元收到,繆及时叫电台秘书地下党员杨逸民转告黄大陆。黄大陆劝说何知重,设法将部队停滞在土城、东皇(习水)一线,从而减轻了红军的压力。
早在1933年,林青、秦天真、繆正元、徐健生、熊蕴竹、宁启琨等同志就在毕节组织了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简称草原社),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9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决定派邓止戈到毕节地区开展武装活动,掌握一些地方武装力量。中央红军长征时,曾在这一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下的这些地方武装,有力地配合了红军长征作战。1936年1月,他们又在黔西、毕节、大方地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迎接红二、红六军团的到来。
1936年2月6日,当红二军团五师(师长贺炳炎、政委谭友林)占领大定(今大方县)后,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委员邓止戈派人与红军接上关系,报告了贵州地下党在黔西北掌握的部分武装力量,可以在毕节与红军会师,配合红军消灭盘踞于该地区的反动武装保安部队。由于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下的地方武装的有力配合,使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不折一兵一卒,于1936年2月9日顺利解放了黔西北重镇——毕节。
当时,活动于川、滇、黔边境的三支武装力量,都为我贵州地下党所掌握:一支是席大明领导的,活动于赫章、威宁、毕节及云南镇雄的彝、苗、汉族人民组成的地方武装;一支是由阮俊臣领导的,活动于古蔺、毕节一带的地方武装,他们曾与余泽洪同志领导的川滇黔边游击队合作过;第三支是活动于毕节、川边一带周质夫率领的地方武装。这三支武装各有一千左右人枪,在地下党的影响下,他们拥护共产党抗日、反蒋的主张,与三省边界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敌人,有力地配合红军长征。
1935年3月,莫雄(广东人)奉国民党之命到毕节任剿共保安司令及督察专员,卢育生(又名卢涛,浙江人)随莫雄到毕节专员公署当科长,宁起加(毕节人,毕节草原社骨干)随卢由遵义到毕节在专署当文书。宁起加到毕节后即与徐建生、宁起琨联系,并作了一些工作。在中央红军大军压境和地下党掌握的武装力量的配合下,莫雄不得不将所部撤到离毕节县城十多里的山沟里。这样,中央红军一枪未放就占领了毕节。
邓止戈率领席大明及其部队在毕节与红二、红六军团胜利会师。两三天后,周质夫、阮俊臣两支武装力量也先后到了毕节。席大明还带了五、六百名苗民去见红六军团政委王震,王震召集部分苗民代表召开座谈会,拟将苗民武装编成一个独立的苗民支队;还在六军团总部驻地福音堂与他们合影留念。
为了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共贵州省工委地下党的密切配合下,红军在黔、大、毕三县城区及较大的乡镇先后组织成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人民抗日大同盟”等革命组织,吸收教师、学生、妇女及各阶层人士参加,广泛开展抗日反蒋活动。
在中共贵州省工委地下党组织的积极配合下,红二、红六军团在黔、大、毕地区共扩红五千余人,使红军队伍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1936年2月12日,成立“毕节抗日救国会”。2月14日,成立“贵州抗日救国军”,由毕节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任司令员,邓止戈任参谋长。下设三个支队,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别担任三个支队的司令员。抗日救国军在党的领导下,与正规军有明确的分工。红军负责前线战斗,抗日救国军负责后方工作。
为了扩大抗日反蒋力量,邓止戈又派席大明到云南边境,组织那一带的武装力量参加抗日反蒋活动;阮俊臣也到四川边境去收容人马;周质夫留在司令部,率领他的支队守护县城。
红军为了加强对抗日救国军的领导与改造,派政工干部到各支队做政治工作。
后来,周素园、邓止戈率“贵州抗日救国军”周质夫部随红军长征北上,余部留下继续开展革命斗争。周素园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八路军高级参议,1938年返回原籍。全国解放后曾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贵州省副省长。毛泽东称他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的同志”。
中共贵州省工委是党中央在长征中批准建立的唯一的一个省级地方党组织。中共贵州省工委的建立,不仅为红军长征在贵州战胜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反动军阀的围追堵截,实现西进云南、北上抗日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为革命战争时期贵州地下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为贵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抗日救国活动的开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位于贵阳市云岩区文笔街9号的高家花园,1982年2月被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高家花园内的楼外楼经修复后被定为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1997年被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进行了二期改扩建工程。
▲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 王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