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13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5-10

用生命摹写红军革命足迹

  

——追记侗族歌师杨和钧

  

□文/图 杜敦科

 

  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本手写的诗集,是侗族歌师杨和钧于1934年12月至1936年11月间所创作。诗集虽仅载七首诗,却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作者短暂革命生涯的有力见证。

  诗集是杨和钧亲眼所见雄奇悲壮的长征队伍时的心灵回响,鲜活地展现了他思想转变的轨迹。诗集首篇叫《板壁上的指南》,描写红军通过墙壁宣传革命思想唤起人民群众革命激情的场景。1934年12月18日,红九军团来到杨和钧的家乡锦屏婆洞乡并随即展开革命思想宣传工作。红军写在墙壁上的标语口号深深地吸引住了杨和钧,他发现红军队伍不同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势力,红军志向远大、纪律严明,处处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军队。墙壁上的宣传标语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希望,于是杨和钧在诗中说:“这指南是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它召唤穷苦农民站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夺政权!扛起枪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他在《苦》这首诗中说:“农夫要想离开苦,要等红色太阳东方出。”所表达的正是当时广大农民遭受种种压迫,期盼救苦救难者赶快来临的心情,红军的到来让杨和钧看到了摆脱苦海的希望。

  红军在杨和钧家乡停留时间不长,期间有两名受伤的战士滞留村里,杨和钧出于对红军的崇敬而秘密将他们接到家中治疗。他通过这两名战士了解到了更多红军事迹和革命故事,思想也慢慢起了变化。1934年12月底,由于受到反动势力的搜捕,其中一位伤势较重未能及时转移的姓王的红军连长遭到杀害。这本诗集中有四首诗写到了王连长,其中1935年清明节后创作的《忆王连长》:“王连长呵王连长,你赐给我无价之宝,这宝比太阳还亮,亿万金银买不到,它赛过飞机大炮,它赛过冲锋枪花梨,它是人类解放的真理——马列主义。”可见,真理的烛光已经照进杨和钧的思想深处,他心中的信仰之火也被点燃了。

  诗集的最后一首是《再见》,是杨和钧在革命思想影响下毅然决然地离开故乡追寻红军时所作。诗的最后说:“再见吧!再见吧!家乡的一切!我要北上寻觅那——光辉灿烂的红日。”足见他忠贞不渝追求真理的坚定决心。杨和钧曾两次奔走远方寻觅红军足迹,第一次是1935年3月,他沿清水江上溯至剑河,因不知红军所踪而返。第二次是同年6月,他远赴广西百色,遗憾的是仍没找到红军队伍,只能无奈回家。实现不了追随红军参加革命的理想,他便在家乡召集青年,创办学校,传授革命思想,播撒革命火种,培养新生力量。他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当地反动势力的惧怕和憎恨。1936年11月22日,杨和钧被当地豪绅以“叛客”之名杀害。他的诗集因是写在账本上而未引起注意,遂得以留存下来。1957年,杨和钧的后人将诗集捐赠给了遵义会议纪念馆。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红军长征唤起了无数像杨和钧一样的青年群众,追随共产党和红军,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杨和钧的革命生涯虽然很短暂,但他认准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便终身为之奋斗,理想信念坚如磐石、矢志不移。他用革命实践和英勇献身为诗意的远方作了鲜亮的注解。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9GZYB55)研究成果。]

  

4518-3-1.jpg 

杨和钧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