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一系列的事实也直接向我们证明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才是关键。
乡村文化,安放乡愁的温暖家园
□耿文福
渐行渐远的乡愁
乡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教化,也可以称为教育。这种功能的实现必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每家农户都是开放的、透明的,一家有什么事全村人都知道;二是村落里有自发形成的公共空间,如村口的牌坊脚、老树下、古井边,村中的歌楼戏堂里、文化广场上等。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张家长李家短的传播信息,这种活动的参与人员非常广泛,男女老少都有。在这里,人们可以学到乡间伦理道德和辨别是非曲直的标准。城市楼房里的家庭都是一家一户关起门来过日子,互不熟悉,也互不往来,因此没有公共舆论的教化功能,致使一些年轻人读到大学甚至硕士、博士了,连基本的传统礼节、礼貌都还不太懂,应该说与社区和家庭的的教化功能逐渐丧失不无关系。
乡村的第二个功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诸如文明和谐、诚信友爱不是写在书本上,也不是挂在嘴巴边,而是在具体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乡村就是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谁家做得好,全村都学习,谁家做得不好,全村都谴责。乡村中的许多文化实体如祖坟、祠堂、族谱、节庆、祭祀等,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很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乡村这片沃土,但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质化,而应该是在城乡差异中明确城乡功能定位,进而实现城乡功能互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不仅不应该消失,而且应该变得越来越美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没有了乡村,乡村文化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乡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价值,乡村就自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存在意义。如果传统文化失去了存活和传承的空间,乡愁也必将与我们渐行渐远。
乡村作为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农业生产和农耕文化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教授在他的《村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村落之所以为村落,不仅因为其务农,还在于其拥有耕地。耕地是村落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村落与耕地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
但是现如今却有这样一种观点,农民可以住在城镇的楼房里,然后开车一二十里去种地。这样尽管很“浪漫”,但完全是不懂农村和农业的外行人的凭空想象罢了。调研发现,凡是消灭了乡村的地方,基本上都削弱了农业,即使还有农业,也是不可持续的农业。
20世纪初,美国国家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金专程考察中国农业,并撰写了《四千年农夫》一书。他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经久农业,倡导美国学习借鉴中国的传统农业。后来美国农业学习得很好,也秸秆还田、休耕轮作、施有机肥。美国都开始反思其工业化农业的后果,开始向东方农业学习。而我们还在机械地模仿已经被证明是有诸多弊端的机械化耕种方式。总之,农业不能去农民化,更不能去农村化。大量事实证明,“不要农村的农业”是不可持续的。
融合创新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人们走进乡村,不仅仅为了吃喝玩乐,一些人更愿意听山歌、看地戏、跳芦笙舞甚至参与田间地头的农活,体验不一样的乡村生活。但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不断动摇,乡村文化活力无奈地逐渐下降,有的地方搞撤村并镇,一个个稍微边远一点的村庄逐渐消失,致使一些老艺人、老匠人手头的手艺或民俗无人传承、无条件传承。有的村庄小楼建起来了,环境也美了,人的思想行为却野蛮了,歪风邪气长期存在,干群关系日益紧张,这样的乡风民风与美丽乡村格格不入,可谓是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却荒芜了。
乡村文化不仅存活在特定的古村落,也存活在所有农村社区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做好村落的归纳梳理、登记造册等工作,采取行动进行创造性传承和保护,让真正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留得下来。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村史馆、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建设,多举办农民书画展、民族歌舞表演和民族体育赛事等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意识地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引领作用,确保每个村有1支拿得出手的民间文艺团队,有1项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品牌。
其次要充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培育文明乡风,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各地农村千差万别,乡村文化建设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也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要因地制宜,在开发与发展中传承。
第三要实现两个循环。一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循环,有养殖业,农民种植的所有农作物几乎都可以利用,乡村基本没有垃圾;二是生产和生活的循环,人畜的生活垃圾一般都回到田间,充分得到有效利用。还可以深挖某些村落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产自该村的农产品(包括工艺品)变得“有故事”“有文化”。
第四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属于乡村文化外在的“形”,而“记得住乡愁”则属于乡村文化内在的“韵”,集中表现为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习俗禁忌等乡土文化。为此,我们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又要支持和鼓励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保持“乡愁”原味,让农民更加看重“乡土美”而留在农村,让城市居民因为“乡愁美”而纷至沓来。
第五要充分利用“新乡贤”。帮助新乡贤提升能力素质,搭建展示平台。例如,以回乡老干部、村小学教师和村中德高望重的中老年人为主体成立村级“新乡贤会”,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在乡村的和谐统一。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的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撑。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说过,在城市、乡村与荒野这三种环境中,乡村扮演着帮助人们思考文化与自然问题的重要角色。而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神州,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温暖家园,乡风民俗、乡土人情、乡规民约,就是延续这种乡村文化的根脉所在,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多开展一些诸如苗族芦笙舞比赛、布依族山歌比赛、瑶族打陀螺比赛、水族赛马以及栽秧比赛、打谷比赛等活动,创造条件给群众“唱主角”,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