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999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8-25

攻坚克难带领化屋村奔小康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

  

□本报记者 李昊霖

 

  “这些年,我们村从贫困发生率63.63%的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生态优美、生活富足的小康村。最根本的原因是,党的领导为化屋村的巨变指引了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为我们实现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8月19日,在召开的贵州省“两优一先”代表媒体见面会上,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动情地说。

  今年36岁的张玉芝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法学专业,26岁入党,迄今在化屋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近4年。

  2017年,正值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推进的“白热化”时期,强烈的使命感让时任新仁乡党政办公室负责人的张玉芝,向乡党委书记提出了到村开展扶贫工作的申请,光荣成为一名奋战一线的扶贫干部。

  到化屋村后,张玉芝迅速召集驻村工作组、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小组组长召开讨论会,深入分析贫困的根源,研究制定发展计划,结合化屋村土壤、海拔、气候等实际,在农业、旅游等部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最终初步确定了“坚持农旅结合,依托旅游大力发展玛瑙红樱桃、五星 枇杷和乌鸡养殖等特色农业,留下一份带不走的富民产业”的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说干就干。明确分工后,张玉芝一边组织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一边往旅游、农业、扶贫、民宗等部门跑,主动对接争取项目支持事宜。同时,以组为单位组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板凳会,广泛征求意见,动员群众转变传统种植观念,调减玉米改种樱桃、枇杷等特色水果,同步发展优质乌鸡养殖。

  而开展工作的阻力,也随之而来。“书记,樱桃、枇杷在我们这里种得活吗?种出来后,卖不出去咋个办?”在面对村民的不理解时,张玉芝便和村“两委”班子、驻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白天遇不到人就晚上去,一次不成就多次动员。

  最终,在张玉芝不懈的努力之下,即便是村里“最顽固”的村民,也在他循序渐进地劝说下改种了樱桃。经过三个多月的攻坚克难,改种了玛瑙红樱桃和五星枇杷项目得到广大群众认可,纷纷领苗、争先栽种。

  同时,张玉芝还积极与毕节市旅投公司对接“旅游产业助扶贫”事宜,采取公司出资改造、贫困户以旧房折价入股方式,争取到并成功实施住房改造特色民宿5栋,岔河组杨龙、杨树国两户参与入股后,仅2019年就获得分红7000余元。同时,依托游客纷至沓来的人流量优势,一部分农户开起了农家乐、烧烤摊和烙锅店,找到了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在化屋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近4年来,张玉芝积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用真抓实干,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随着收入的增加、村容村貌的日新月异,村民们不仅认可了这位被晒得黑黢黢的张书记,对化屋村的未来更是充满了奋斗的激情与希望。

  “2004年,民建中央将化屋村定为扶贫帮扶示范点开始,十多年来,民建各级组织先后为我们村引进资金3000多万元,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培育特色民俗项目,为化屋村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张玉芝介绍,化屋村的改变离不开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关心和帮助,他们亲力亲为帮助化屋村解难题、定思路、谋发展,多方协调,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日夜兼程进村入户干工作,动员组织群众,为化屋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倾注了诸多心血。

  2017年,化屋村摘掉深度贫困村帽子;2018年,化屋村通过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并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2019年,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今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化屋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张玉芝表示,荣誉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沉甸甸的荣誉,是光荣,更是鞭策和责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他将和全体村民们一起,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