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99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8-20

红色乌江(外四章)

  

□江跃华

 

  江水滔滔,奔涌向前;时代变迁,精神永恒。2021年6月18日至20日,贵州省散文学会组织20余名作家、散文家,赴余庆县大乌江镇开展“庆祝建党百年,重走红色之路”采风活动。长征期间,红军三次转战余庆,与当地百姓结下深情厚谊;突破乌江天险,胜利抵达遵义,在长征史上留下可歌可泣、光彩夺目的一页。

  ——题记

  千里乌江,贵州各族群众的母亲河;两岸奇山对峙,江中礁石嶙峋。千百年来,在深山峡谷间,日夜不停,奔腾咆哮,滚滚向东流去。两岸植被完好,林木茂密,青山如黛;江水清澈碧绿,鱼类众多,水波浩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已在乌江流域新建十座大中型水力发电站;丰富的水能资源,为贵州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5年元月上旬,红军长征来到余庆,先遣团红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率领下,深入大乌江镇廻龙场侦查敌情,向当地群众和老船工问计,制定强游乌江的周密计划。

  乌江天险,波涛汹涌,暗流涌动,浪急滩险;几百年前,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在此过不了江,全军覆没。

  在木船全被国民党守军搜走的情况下,红军将士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砍下竹子,夜间扛到江边,扎成竹筏,再搭浮桥,利用迫击炮、机枪等火力掩护,成功过江,迅速抵达遵义。廻龙场之战,是红军长征后取得的首次胜利,是激发斗志、重塑信心之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遵义会议的召开,实现了伟大转折!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从此,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红色旅游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历时之长,路程之远,放眼全球,绝无仅有!长征期间,在贵州转战时间最长,仅余庆县,先后三次经过;播下革命火种,为当地沉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大乌江镇,红军突破乌江天险之处,建有陈列馆、雕塑、红军广场等,成为红色旅游的亮丽风景。

  红渡村红一广场,当年红军先遣团红一团,在此成立渡江指挥部;团长杨得志,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问计于民。没有木船就扎竹筏,制定周密计划,强渡乌江,突破天险,一举成功,意义重大!留下诸多遗迹,成为红色资源。

  大乌江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办好红色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红色旅游景区,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红色乌江,两岸悬崖峭壁,青峰独秀,风景优美,很值一游。

  

红色村庄

  乌江岸边红渡村,山高坡陡,岩石裸露;由于生态较差,每逢雨季,泥石流、滑坡现象时有发生。2014年起,村、支两委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苦干实干,订出五年发展规划,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发誓摘掉贫困帽!

  几年来,各部门密切配合,项目支撑,科技种田;大搞绿化,防止水土流失,通过有效治理,生态环境逐年向好,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红渡村利用红色资源,办农家乐,修纪念广场,开酒店等,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乡村道路全部硬化,村容寨貌彻底改观。2019年,全村整村出列,实现脱贫,迈向小康!

  

红色故事

  6月19日傍晚,大乌江镇红渡村红一广场背后民宿;二三十人围坐院坝,聆听六十六岁老人伍文华,讲述外祖父等当地民众生死相依,主动砍竹子、扎竹筏,拆门板、拿箩筐,帮红军搭浮桥过江的红色故事,生动精彩,异常感人。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旧址、革命事迹、革命精神等,是一座“富矿”,是鲜活的历史,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

  奋斗百年路,薪火永相传。红军长征时,留在大乌江镇的许多红色故事,感人肺腑,激发热情,振奋精神,将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形成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激励后辈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红色学校

  大乌江镇凉风中学,少共国际师精神传承学校;两幢校舍,窗明几净,高大宽敞,视野开阔。学校融资八十多万元,建展示长廊、生肖小菜园及红军长征遗迹遗址纪念场地,一应俱全,令人感佩!

  少共国际师,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十八岁的青少年组成,1933年8月5日成立,1935年2月10日撤编;这支仅存在18个月,由“红小鬼”组成的武装部队,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战斗历程。1934年底至1935年初,少共国际师3000余人经过凉风村,在凉风学校及附近驻扎五天。长征初期,该师官兵表现出年轻人的朝气和战斗精神,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英勇战斗,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