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97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7-09

红军长征在普安的故事

 

□黄太富

 

  86年前,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镇泥堡村, 军纪严明的红军,亲民爱民,打击恶霸乡绅,开仓放粮,与当地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红军过泥堡的事迹和他们一心为民的情怀,以及在艰苦环境里的乐观、不屈不挠的奋斗与无私奉献精神,在当地群众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1935年4月21日12时左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作为长征从黔西南境内往云南进发的右路纵队,在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的带领下,由兴仁县三道沟和大海子进入普安县泥堡,当晚宿营泥堡。

  红军到达泥堡时,当地老百姓不知道红军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红军是什么部队,加上红军到达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恶霸势力四处煽动说红军是“共匪”,要“共产共妻”,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见状胆怯,纷纷躲避到山洞里和山坡上,整个村子乱成一片。

  军团长彭德怀和政治委员杨尚昆,见到泥堡老百姓的情形,意识到老百姓对红军不理解必定事出有因。为及时打破这种局面,赢得广大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红军在泥堡召开了简短的动员会议,对革命工作的开展进行详细部署:一是安排红军代表进山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稳定老百姓的情绪;二是安排部分红军在大街小巷刷写标语,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三是安排部分红军对长期欺压老百姓的恶霸地主进行讯问,开仓放粮,救济穷苦老百姓;四是对红军严格要求,再次重申红军纪律,特别强调要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

  任务分派后,刷写标语的红军在村子里写下“红军干人是一家”“打土豪、分田地”“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是打富济贫的军队”“王家烈不打倒,贵州人民不得了”等宣传标语,这些标语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心声。红军特别尊重回族同胞习俗,在临近清真寺时没有进入。上山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红军说:“老乡们!不要怕,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我们是打富济贫的军队。”经过耐心细致的劝说,老百姓陆陆续续地回到家中。同时,红军将盘县丹霞山土豪设置在泥堡收租的粮仓打开,动员老百姓去拿粮食,老百姓担心红军走后遭到报复不敢去,红军就把粮食装成一袋一袋的送到20多户住茅草房的贫苦老百姓家门口,并将老百姓走散的牛赶回圈中。同时将2户地主的粮食和财产,分给了贫穷的老百姓。

  当彭德怀和杨尚昆带领部队启程离开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部分群众把连夜赶做的100多双鞋子送给行军战士,看到受伤红军拄着拐杖行军,群众还连夜赶做了20多副担架送给红军。红军看着老百姓如此爱戴他们,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红军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厚鱼水深情,在当地百姓中,代代相传。

  1935年4月22日,红三军团派出由12人组成的购粮小分队来到泥堡村26岁的布依妇女王立佳的家门口,向王立佳介绍说是中国工农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到村子里主要是买米,打听是否有米卖。

  红军走进王立佳家屋里灶房后,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一个小孩,光着脚睡在灶边的长板凳上,身上的衣服破烂得有一块没一块的,裤子只能遮到膝盖处,身上什么盖的也没有,冷得缩成一团,脸色十分苍白,眼睛闭得紧紧的,小嘴张着,小鼻子吃力地抽搐着,一声接着一声地哼着。

  看到这个情景,红军战士问王立佳“这孩子为啥这样子痛苦地躺着?”

  “我家孩子这几天有点不安逸,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有时还会‘打摆子’,也不知道得的什么病,早上我还上山去采药,准备煨点草药给他吃,看能不能吃得好。”王立佳见红军很关心地问小孩的身体情况,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一脸无奈的表情,弱弱地回答道。

  红军从头到脚把王立佳的儿子摸了又摸,觉得全身热得像团火,然后就从挎包里取出几片药说道:“这小孩子生病了,正在发高烧,我们带的这个药正好可以治,你赶快把这药给他吃下去,1回吃2片,分3回吃。”王立佳愣了愣,红军似有所悟地接着又说:“不能再耽误,时间拖长了小孩会烧出大毛病的,我们不会害人的,吃了药,他的病就会好。”

  红军见王立佳有些迟疑,又接着问:“你是不相信我们还是怕我们呀?”

  王立佳反复打量着眼前的这些红军,看到他们身上有的穿着杂灰色的军服,有的穿着便服,有的穿着草鞋,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对人和气且没有任何恶意。于是答道:“不怕,我看你们是好人。”

  3个红军一齐点点头,看着王立佳给儿子喂了2片药。又问:“有米卖没有?”王立佳回答说:“我家没有,我们平时都是租地主家的田地种,交了租,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很多时候还得靠挖野菜充饥。但我可以带你们到其他家去买。”在王立佳的带领下,红军在雨雪寨子里终于把米买到了,并如数付给了铜钱。

  王立佳受到过境红军的影响,从此在思想上追求进步,1952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经原人武部副政委雷三元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松柏乡(在现楼下镇境内)副乡长,长期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当地群众好评。

  红军长征途经泥堡时,泥堡羊屯青年农民沈明义因给红军带路并受到红军长征精神的影响,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参加了红军队伍。

  当年的羊屯,是普安县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穷寨子,这里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但也是泥堡通往楼下去往盘县、云南方向的必经之道。

  沈明义一家的生活十分贫困,在寨子里属于典型的穷人,虽然一家人吃苦耐劳,但也依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沈明义自幼失去了父亲,唯有母亲带着他们兄妹租种屯上的田土维持生计。1935年,春季旱灾,为了能让秧苗长得好一点,不被干死,刚满17岁的沈明义就到田里去戽水放秧田,刚刚把水引到田里,却被寨上的恶霸把水给拆走了,沈明义就跑去和恶霸争论。没想到这个恶霸一点不讲道理,说水是他家的,他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放多久就放多久,谁也管不着,哪个再敢多啰嗦就要打哪个。被欺侮得气不打一处来的沈明义为此与恶霸发生争吵,沈明义忍无可忍,挥起拳头对着恶霸就是一顿暴打。虽然打了恶霸出了气,可是沈明义也知道这下惹了大祸,恶霸一定不会放过他,他便慌忙跑到下厂去躲藏。

  沈明义心想这样一直躲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正当他愁眉不展、走投无路之际,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泥堡去楼下,正好从他们羊屯寨子过。

  经过红军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沈明义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熊熊的烈火,看到了前途和希望。在交谈中,沈明义知道红军从很远的地方而来,对当地的地形、山路不熟悉,于是主动要求为红军带路。沈明义带着200多名红军当天中午到达品甸,一路上,沈明义看到红军纪律严明,言行一致,沿途秋毫无犯,还向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红军的一言一行时刻感染着他、鼓舞着他,受到红军的影响,沈明义毅然决定参加红军,经批准后,他光荣地加入了红军,从此他离开家乡,和长征的队伍一起北上。解放后,沈明义被安排在吉林省长春市工作,后离休。

  如今,落地泥堡的这一粒红色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盛开出鲜艳之花。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通过当地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楼下镇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通过大力挖掘楼下资源优势,在完善泥堡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基础上,成立泥堡红色旅游合作社,整合竹海资源,先后实施了鱼陇布依寨文化小广场、长征铁索桥修复等工程建设,通过发展红色文化为群众增加了收入。

 

4360-3-1.jpg 

泥堡红军长征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