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92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4-15

若飞精神感召时代使命

 

□罗晓东

 

  近日,笔者赴安顺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瞻仰了王若飞同志故居,听取了讲解员对王若飞同志的革命事迹介绍,重温了入党誓词,进一步加深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百年历史的理解。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的物质文明,在不同地区和领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若飞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是我们党员干部群众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在新时代新使命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若飞事迹是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王若飞同志在青年时代(1904年)随舅父黄齐生到贵阳达德学校学习,1911年11月响应辛亥革命号召,积极投身革命,参与贵阳学生稽查城防,随后在1915年参加反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与周恩来等人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5年王若飞回国后先后在中原地区、上海和西北地区从事革命。1944年5月作为林伯渠的助手开展与国民政府的谈判工作。抗战胜利后,随同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王若飞从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到1946年牺牲,中国共产党历经党的创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可以说王若飞同志革命的一生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缩影。学习了解王若飞的生平事迹,就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学习,是我们新时代新使命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

  若飞事迹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王若飞从小就有远大抱负,青年时代读到《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时,为表达他少年时代的情怀和抱负,把自己名字改为若飞。1923年在法国转为中共党员后,就始终不渝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如磐石,对党的忠诚始终如一。1931年9月,王若飞在领导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时被捕,面对严刑拷打,他威武不屈,坦然应答:“招字,早就从我的字典里抠去了”“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那活着还有意思吗?”在长达5年零7个月的牢狱生活中,王若飞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我们新时代新使命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若飞事迹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教材。王若飞在1946年4月8日从重庆回延安准备向中央请示汇报重庆谈判有关方案与周恩来道别时说:“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王若飞牺牲后,毛泽东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王若飞同志的伟大事迹,见证了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蕴藏着共产党员一心爱民为民的无私情怀,彰显着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是我们新时代新使命牢记宗旨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教材。

  若飞事迹是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1936年,王若飞被转押山西,阎锡山派其亲信梁化之前往狱中劝降,承诺只要答应“合作”便可立刻出狱,王若飞坚定回答:“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能服从我们党的组织决定,不能拿个人生死利害和你们进行交易。”通过共产党的营救,出狱时阎锡山派人送来2000块法币做路费,也被王若飞婉言谢绝。王若飞时刻牢记组织纪律,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充分体现了王若飞的原则性、纪律性,完美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纪律与操守,是我们新时代新使命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