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个老兵讲述的故事
□文\图 文 勇
春节期间,黔东武陵山脉深处,乌江两岸,喜庆的春联与灯笼映红了土家新房,阵阵鞭炮声响彻新农村,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新春气息。
来到这片红色土地,追寻红军足迹、聆听红色故事,接受革命教育。
大年初二,我们沿着高速公路来到革命老区沿河自治县淇滩镇沙子坡村王家湾土家山寨,拜访94岁土家族老兵蔡海相。
蔡海相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坎坷经历。
1934年6月至7月,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由四川彭水(现属重庆)西渡乌江,召开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白石溪、土地湾、铅厂坝、谯家铺为中心,包括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县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贵州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在黔东活动长达半年之久,数千土家儿女参加红军,壮大了红军队伍,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地策应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
蔡海相说:“当年红军队伍从沿河淇滩方向来,经过我们沙子坡时,我才7、8岁,亲眼看见队伍与国民党地方军队交火,还打开地主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贫农,动员青年参加红军队伍,寨上蔡显虎等青年主动报名参军或给红军带路,我当时因年纪太小没有去。”
“抗战胜利后,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华北、中南、西南等战斗,走遍了半个中国,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直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才回国,1955年2月复员回家务农,南征北战13年,经历无数战斗,现在身上还留着伤疤。如今我们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尽管过去受过不少苦难和委屈,甚至遇到生命危险,但是,想到我们的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知足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为我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纪念章,每月还有生活补助,儿孙满堂,晚年幸福。”蔡海相说。
已经年过九旬的蔡海相身体健康、记忆力好,基本能口述他参加的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至今还会唱一些革命歌曲、自编自唱土家打油诗及顺口溜。
当天傍晚,我们又赶到乌江边的沿河县城拜访104岁的老兵曹建福,其子女得知后,提前为他穿好仿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佩戴渡江、华北、中南、西南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纪念章。由于曹建福年纪大,记忆及听力都差,也不爱说话,交流很困难,他的革命事迹基本是由其子女转述的。
曹建福原籍河南省镇平县柳泉铺乡范营大队灌上庄。1939年至1945年期间,他的家乡遭到日军铁蹄蹂躏,当地民众组建抗日队伍抗击日军,保家卫国。
曹建福家6兄弟,他和大哥、二哥都参加了县大队。抗战胜利后,曹建福参加八路军和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渡江、华北、中南、西南等解放战役。
1949年12月,曹建福随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5兵团46师137团1营3连(任排长)挺进贵州,来到乌江下游,解放沿河,之后,辗转沿河、德江、务川、思南等武陵山区及乌江两岸剿匪,参加地方新政权建设,先后在土地坳等区乡及县政府公安、水电等部门工作。1955年,他与沿河竹花乡第一任土家族女乡长刘佐萍结婚成家,生育4个子女,1977年离休。
曹建福的儿子曹学科和曹学坤告诉我们,父亲管教子女很严格,他一生都保持着革命军人的工作和生活作风,经常教育我们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要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他说,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行军打仗,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在解放大西南夜晚行军山路途中,自己从泥凼中捡到一个满是的馒头,把馒头在衣服上擦了几下,就狼吞虎咽下肚。要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不要忘记艰苦岁月。
大年初五,我们来到革命老区德江县大犀山下,拜访92岁土家族志愿军老兵吴兴海。
吴兴海穿着整洁,留着一撮山羊胡子,精神矍铄,行走自如,记忆很好,也很健谈,对其参军经历记忆犹新。
吴兴海说:“我是德江县(原安化县)南克乡(保)下寨人,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南克、文新等学校读书,1945年考入德江县立初级中学(现德江县第一中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运动,以唤起全体学生及广大民众抗日激情。因学习成绩好,思想进步,受到时任校长谢焕耀欣赏。解放初期,谢焕耀当县长后,他安排我去县政府粮田征收处工作,并问我是否愿意参加党的革命工作?(后来我才知道蔡校长是中共地下党员)我说,只要是校长安排的工作,我都愿意。于是,我经他推荐参加了解放德江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46师148团宣传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1951年3月,我已结婚成家并有一个3岁的孩子了。但是,我毅然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46师148团3营2连连部文书,挥泪告别妻儿,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并肩作战,打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期间,我参加了第三、四、五次战役。除了行军打仗外,我既是连队文书又是教员,为连队战友上文化课,帮战友代写书信等。我还积极向部队撰写工作简报及新闻稿件,其中有几篇反映平康、清川江战斗情况的新闻报道刊发在志愿军报上,还获得了1支钢笔的奖励。”吴兴海说。
“1954年4月,我随部队回国后,组织安排我在贵州省地质局政治处工作。1960年,我自动辞职回乡务农,做小生意维持生计。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现在是子孙满堂,享受着晚年清福,平时喜欢拉二胡奏唱一些革命歌曲及民间小调,还喜欢与亲友一起打‘点子(川牌)牌’玩耍。国家没有忘记我这个普通老兵,每月还发给生活补助。2020年10月,我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我会好好珍惜这份荣誉,视为‘传家宝’,教育后代一定要珍惜和平幸福,不忘苦难的历史。”
连日来,我们穿行于黔东革命老区,每采访一位幸存老兵,聆听一段红色故事,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与洗礼,建党百年来,有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不朽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大家向着未来砥砺奋进。
94岁土家族老兵蔡海相
104岁老兵曹建福
92岁土家族老兵吴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