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92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4-13

多彩古寨村落 安放乡愁的地方

 

大方奢香古镇——从古到今的穿越

  奢香古镇坐落于明代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故乡——毕节市大方县城北4公里处,奢香古镇是大方精准脱贫易地搬迁重大项目。其中,易地搬迁社区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已搬迁安置贫困群众3000多户,12000多人。

  2018年,奢香古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镇核心景观——古彝花海梯田,是全国唯一的城市花海梯田。

  奢香古镇名称来源于大方历史上著名的彝族巾帼英雄、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奢香夫人。奢香夫人是明朝洪武时期英雄人物,拥有非凡的历史政绩,她开辟龙场九驿、兴办汉学、力劝农商,深受人们爱戴。

  奢香古镇分为南区(奢香印记)、北区(古镇遗风)和中区(都市禅心)三大主题商业街区,配有八大主题文化广场、十大艺术塔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彝族文化充分演绎。景区里从南至北由旅游步道和观光车道紧密连接约2.3公里,景色迷人、四季飘香。

  古镇环抱大型生态园林景观古彝花海梯田,建筑风格融入了独特的水西古彝文化元素,梯田花海与古镇交相辉映。

  奢香古镇的亮点特色——古彝梯田是全国唯一的城中花海梯田,它占地十二万平方米,巧妙地利用了贵州多山的地貌,在城里建起了梯田。在常人的印象中,梯田都在农村,栽花种树是城市建设的日常,但是古彝梯田不同寻常的是在城里建梯田,在梯田里种花而不是种庄稼,四季不同景,季季有花开,建成不久即成了该县的打卡网红地。每当夜幕降临时,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会让人万分震撼和惊喜,彝族古镇的大树和房檐在色彩绚丽的灯光映照下,呈现出如梦似幻,犹如童话般的美景。

  (李粤平 黎万钊 毛道安)

 

西秀鲍家屯村——明朝遗风今犹在

  安顺市有众多屯堡,如棋子般散布在这片山水之间。而鲍家屯,就是这其中的一颗明珠,他甚至让那种江南水乡的美,像布景一般被鲜活地呈现在西南这片山野之间。

  鲍家屯建村于明洪武二年,也就是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当年明朝将领鲍福宝奉命领军进入安顺,选址杨柳湾建永安屯,而到明洪武十四年“调北征南”时,这支军队已提前进入黔中12年。这一只先遣军,为后来的“太祖平滇”作出了贡献。留屯后,村名即改为“鲍家屯”。

  鲍家屯因其军屯的独特性,其建屯规划讲究“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而村巷据说是参照诸葛亮的八阵图所设置。走进屯中,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和迷宫,放眼皆是石板、石街、石墙和石屋。屯中房屋建筑多为石木结构,庭院又有江南一带的样式,由正房、厢房、天井、围墙构成一门一户的庭院。各庭院又依地势而讲究有序和互相依托,其间还有高高耸立的石砌碉楼,整村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印象。

  鲍家屯还因有“黔中小都江堰”之称的鲍屯古水利工程,在众多屯堡村落中脱颖而出。

  村外九溪河的支流大坝河自西南进入鲍家屯坝子,绕小菁山东流,经坝子东南流出,具有自流灌溉的水利条件。鲍家屯水利设施由横堤、顺堤和高低龙口组成,可以满足引水、水量调节等的作用。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工程体系,水枢纽(当地人称“移马坝”)将大坝河分为两条干渠,再经过二级分水坝,将水量分配到下级渠道,可以满足不同高度农田自流灌溉的需要,两条干渠最终在村口汇合,经村东北下入九溪河。

  鲍家屯水利工程的始建年代和完善时期缺乏文字资料记载,现在所能见到的残碑和家谱(纂修于民国时期)有这一工程管理经费的记录。推测工程始建明朝,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而逐步完善。

  如今,鲍家屯的古水利工程仍完好地发挥作用,为村民的生活提供着无尽的便利。2011年,鲍家屯水碾房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遗产保护奖中最高级别卓越奖,同时被世界最佳遗产范例协会评选为2011年度最佳遗产范例。

  现在,鲍家屯村正以它朴素原始的样子,独特的文化、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为我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提供了一个独特范本。

  (王 吟)

 

望谟新屯村——感悟布依族风情

  黔西南州望谟县新屯村,一个布依风情浓郁的原始自然村寨,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条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始终保存着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处处彰显布依民族风情和文化。

  进入新屯,首先被干净整洁的街道和富有特色的淡黄色民居小楼吸引,农家小楼黄墙黛瓦,建筑结构统一,用竹子编制而成的各式农用及生活用具修饰着墙院,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房屋墙上是一幅幅契合村寨的水墨画,寨子里亭台楼阁芳草萋萋,篱笆墙里的花园种着鲜花和蔬菜,堪比世外桃源。

  新屯村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传承和发扬“说唱”艺术方面,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代表性,新屯村先后获得黔西南州“布依说唱艺术之乡”“文明村寨”“文明村”“五好党支部”和“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往昔的新屯村,是一个较为原始的布依族村寨,交通不便,贫困落后。如今,这里的民居从土墙茅屋,变成整洁漂亮的砖瓦房,往年一下雨便泥泞不堪的村寨土路也焕然一新,清洁干净的柏油路绕村而过,古朴的石板路通往家家户户的门口,这路是村民出行归家的道路,更是通往小康生活的道路。

  如果说乡愁是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小楼和墙院,那新屯村是游人拾起乡愁的一处佳地,午后散步闲聊,拉家常,听布依“说唱”,体验打糍粑,品尝布依灰粽,生活最美好的样子莫过于此。

  千百年转瞬而过,新屯村的布依语言和民俗、民风,还是保留得较为完整,文化教育事业也比较发达。近些年,村民们还一起出了一个《新屯村诗词选》的合集,从中足以窥见新屯的文化底蕴。

  (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

 

荔波瑶山古寨——浓缩“三山”地区变迁史

  千百年前,瑶民为了躲避战乱和封建统治者的民族压迫,逐渐形成了“依山险而居”的迁徙及居住传统,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深。大大小小的瑶族村寨,错落在这些山岭之中。在重峦叠嶂的包围中,静谧的瑶山古寨俨然一幅大型水墨画,在山间铺展开来。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灰瓦砖墙,一步一景,清晨或黄昏,炊烟袅袅之时尤有意境。

  近年来,荔波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不破坏原有民族风貌的前提下,以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线,通过深度调研、挖掘瑶族文化,恢复本真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建立工作专班,重点从文化挖掘、规划布局、材质工艺、建筑色彩、景观植物等方面着手,用传统工艺原汁原味实施村寨还原,使瑶山古寨景区成为荔波除自然风光景区外的第二张旅游名片。

  在意境如画的瑶山古村寨里,瑶家儿女穿上乡有美丽图案的衣服,系上花带、戴上花帽、围上花帕,再加上荷包、香袋这些物件一一系好,瑶家最美丽的风景便出现在了眼前。

  瑶山的风景是人,古寨的本质是村寨,在景区打造中,让村寨回归应有的本色,让村民延续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主体,都能鲜活的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游人在旅行中获得沉浸式体验和感知。

  瑶山古寨景区在还原村寨基础上进行景观修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景区游览面积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延展到10平方公里。项目累计整合资金约2.7亿元,完善了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古村落风貌修复、商业街改造、瑶浴主题民宿、瑶王宴广场、瑶陶工坊、村史馆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提高了景区服务质量,完善了景区业态布局。

  景区通过“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在科学引导和政策扶持下,利用旅游市场,最终达到环境、资源、景观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旅游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了景区周边种养殖、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发展,景区以门票收入的10%分配给瑶族群众,再以10%的门票收入鼓励瑶族同胞维持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作为瑶山群众展演生活场景的分红,通过释放旅游红利,进一步促进了村民增收。

  (何佼阳)

  

4313-4-1.jpg 

  大方奢香古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镇商业一条街的各种手工艺品、民族文化饰品、美食特产等一应俱全。举办的彝人欢歌派对、古彝剧幕彝族山歌、杂技表演、名家论道、古乐表演、书法演绎等活动,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4313-4-2.jpg 

  鲍家屯村,中国传统村落,别名杨柳湾、鲍屯村,位于安顺以东20公里,距离省城贵阳65公里。典型喀斯特(岩溶)低山丘陵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后有靠山,前带流水,侧有护山,远有秀峰,是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下辖行政村。

  

 4313-4-3.jpg

  望谟县,位于贵州南部,具有明显的春早、夏长、秋晚、冬短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9℃。北方寒风凛冽的季节,望谟却是暖阳如春,春日的布依风情文化村更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4313-4-4.jpg 

  荔波县瑶山古寨,地处贵州的“三山”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古寨距离大小七孔景区5公里,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远古遗风和民族文化,瑶山人与世无争、敬畏自然,他们平静的生活态度、淡泊的物欲观念,都是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