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
——贵阳市地域文化系列丛书《寻城迹》出版发行侧记
面对贵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要识其真面目,要感知他,了解他,并非易事。但是,“她”不仅景色迷人,而且充满无限诱惑,令人迫切地希望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唐中理 祝文轩
贵阳悠久的文化记忆
近日,由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编著的又一部地域文化专著《寻城迹——贵阳市文化名人口述史访谈》出版发行。该书一出版,就受到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认为这部书极大地丰厚了贵阳市“地方文化记忆库”,对挖掘、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悉,《寻城迹——贵阳市文化名人口述史访谈》这部书在贵阳文化系列丛书《寻城迹》中排序第十卷,之前已经出版了九卷。他们分别是:《寻城迹——贵阳名胜古迹》《寻城迹——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寻城迹——名人与贵阳》《寻城迹——贵阳建筑与贵阳人文》《寻城迹——探秘贵阳地名》《寻城迹——贵阳好滋味》《寻城迹——文化乡愁之红色印迹》《寻城迹——文化乡愁之贵阳茶香》《寻城迹——贵阳文化遗产故事》。
贵阳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战国时期,贵阳属西南夷夜郎国,两汉时辖于牂牁郡,晋代属于晋乐,唐宋属于矩州,始建的顺元土城(今贵阳老城区),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明初,拆土城建石城,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贵阳作为贵州省会城市,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集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加之贵阳一直是一座包容与开放的城市,明初屯军、清末移民、抗战内迁、南下西进、三线建设,一次一次的大迁徙,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大交流大发展。如此漫长的历史脉络,自然拥有众多“城迹”。于是,有了系列丛书第一卷《寻城迹——贵阳名胜古迹》。这一卷共记叙了60处贵阳的文物古迹,从文物保护角度看,他们都是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代表着贵阳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寺庙、古墓葬、古桥梁等,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诗意再现,是贵阳“川流不息”“和而不同”城市文化的精神凝集,向人们述说着贵阳曾经的辉煌。
文化名人眼里的筑城
由于贵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原因,贵阳呈现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多彩特点,这也铸就了贵阳海纳百川的独特气质,创造了贵阳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第二卷《寻城迹——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从贵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了三十余项编撰成册。本卷详细记载了贵阳市独特的非遗项目,包括技艺、民族服饰、歌舞、传统戏剧等,这些被誉为历史文化“活化石”“民族记忆背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我们看到了贵阳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看到了贵阳历史文化的绚丽多姿。
第三卷《寻城迹——名人与贵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与贵阳”,选取自明代王阳明至近现代20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先贤,包括王阳明、徐弘祖(霞客)、谢三秀、田雯、周起谓(渔璜)、梁启超、姚华、朱启钤、叶圣陶、谢孝恩、蹇先艾、施蛰存、巴金、卢前、熊佛西等,他们当中无论是古人或今人,无论是外来人或贵阳人,他们汇聚于贵阳,生长于贵阳,对贵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部分“他与贵阳”,集选了当代黔籍名家戴明贤、刘学洙、王尧礼等人的20余篇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王阳明、杨龙友、孔尚任、郑子尹、莫友芝、李端棻、朱启钤、姚茫父、徐悲鸿、鲁迅、周恩来、张学良、叶浅予、谢孝思、萧娴等历史名人与贵阳的奇闻轶事和对贵阳的认知感受。他们之中,或是地道的贵州籍名人,如杨友龙、吴中蕃、郑子尹、莫友芝、李端棻、朱启钤、蹇先艾、谢六逸、姚茫父、谢孝思等,在他们心目中,家乡养育了他们,他们永怀感恩之心回报家乡;或是外省籍历史名人,如王阳明、孔尚任、田雯,邹一桂、鲁迅、巴金、周恩来、张学良、徐悲鸿、吴鼎昌等人,他们将自己的情怀留在贵阳,推动贵州文化、贵阳文化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化名人眼里,贵阳总是有让他们着迷的地方,贵阳的古建筑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古建筑是足以让国人自豪的,贵阳古建筑自然属于中国古建筑范畴。但说到中国古建筑,自然不能忘记两个同贵阳相关联的人物和一个学术机构。这两个人就是朱启钤和梁思成。朱启钤是贵阳市开阳县双流镇人,自称“紫江(开阳古称)朱启钤”;梁思成是梁启超之子,贵阳名人李端棻之外甥;一个学术机构即朱启钤亲手创建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也是营造学社的台柱子。这,即是《寻城迹》第四卷“贵阳建筑与贵阳人文”的启始文章。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书。贵阳建筑以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矗立在那里,供人们瞻仰、参观、研究。2004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营造学社社员唯一健在者)罗哲文先生,以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身份实地考察了贵阳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修文阳明洞和开阳马头寨。罗哲文认为,贵阳古建筑在建筑文化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在营造技艺上,手法古老,独具特色。
贵阳还有其他省会城市少见的建筑,即屯堡与营盘,黑神庙和宝王庙。屯堡和营盘为军事建筑,始建于明初,现在作为地名散见于贵阳各区(市、县)。黑神庙,也称忠烈宫、忠烈祠,祭祀的是唐代忠臣南霁云,因其身材魁梧面容黝黑被称为“黑神”,祭祠黑神的地方俗称“黑神庙”。现在尚能看见的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前身即是贵阳黑神庙之一。宝王,原本是西周时周武王对进贡朱砂的部落首领敇封,后采朱砂者敬其为神灵,建专祠供奉。现存于开阳白马宝王庙,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宝王庙。贵阳建筑中还有堪称一绝的苗族高脚仓,他是贵阳古老的原住民族之一——苗族群众勤劳和智慧的显现。
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地名更能表明一个地方的个性特色。竹王城、格洛格桑、黑羊箐、矩州、贵州、顺元城、省城,等等,都曾经是贵阳这座城市的名字,当真丰富多彩。在第五卷中,把贵阳市域内的地名分为:山水文化与地名、红色文化与地名、土司文化与地名、军屯文化与地名、商贸文化与地名、宗教会馆文化与地名等几部分,每个地名都是一段贵阳历史、一个贵阳故事。
贵阳作为地名称谓,应该很早,明景泰初年(1450),贵州宣慰使水东土司宋昂即写过《贵阳出征诗》。明隆庆三年(1569),将程番府正式迁入省城并改名为贵阳府,贵阳即作为贵州省会城市的称谓至今。时间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一晃三百六十余年过去了,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祖国大地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人间奇迹——长征。长征使贵州、贵阳再次名扬天下。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曾三次经过贵阳,足迹遍及贵阳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白云区、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清镇市等地的五十四个乡镇,以“佯攻贵阳,声东击西”的战术,调虎离山,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红军西进的战略转移。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地方,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处处战斗遗址、红军标语、红军烈士墓,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第六卷《寻城迹——红色印迹》的主要内容。
第七卷重点寻的是贵阳的“好吃”,贵阳的“好喝”在第八卷《寻城迹——贵阳茶香》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除了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之外,还有精神需求,于是茶成了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这已是不争的历史。而作为西南三省之一的贵州省会贵阳,原本是对中国茶极有贡献的地区,却长时间被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于是,第八卷《寻城迹——贵阳茶香》一书讲述了贵阳古茶树与唐代“茶神”陆羽的故事,茶马古道的故事,茶礼茶俗在贵阳民间的故事,贵阳两家贡茶的故事,名人与贵阳茶的故事等等。总之,寻找到了贵阳茶的根源。
正当我们漫品贵阳“香茶”之际,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中国翻天覆地的40年,更是国人难忘的40年。40年来,贵阳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正是贵阳市文旅局出版第九卷《寻城迹——贵阳文化遗产保护在路上》的主旨。在第九卷《寻城迹》里,我们看到了贵阳文化遗产保护的40年,看到了一代代贵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心血和情怀……
为了编辑出版这套《寻城迹》,贵阳市有关部门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采写了大量的文化作品,已经形成推动贵阳文化发展的系统工程。现在,他们把这个工程称为“寻脉工程”。
何为“寻脉”?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袁云龙有形象的比喻。他说:“面对贵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就像一个人面对一座大山,尽管早已在山下,天天望着他,亲近他,但要识其真面目,要感知他,了解他,并非易事。这是因为贵阳悠远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俗民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等,构成了庞大体量,与个人的年龄和阅历构不成平等对话,形不成相互卷顾。即使有所了解,也是支离破碎,一知半解。然而,这座大山不仅景色迷人,并且充满无限诱惑,令人迫切地希望对此山进行全方位的探寻。探寻什么?就是探寻这座大山的脉,或者说对天天抬头可见的大山进行重新打量、重新感悟、重新发现,以景仰之心认真寻出这座大山的来龙去脉。”这就是编辑出版《寻城迹》这套丛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