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祖晓勤摄影作品欣赏
□詹大方
祖晓勤,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生于1963年,籍贯江苏省南京市。1984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同年分配到毕节地区工作。出版有摄影作品集《享受生活》《心的旅程》。
摄影最大功用是记录,但是这种记录分长记录与短记录。大数摄影者多是短记录,但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尽管也渴望成为“经典”。而有些人拍的记录,却成了历史、成了永恒。
贵州毕节的摄影爱好者祖晓勤,在极短的时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远逝的老毕节》《消失的风景》和《老城故事》通过偏居西部一隅的城市——毕节的历史变化,折射出时代刻录下的经济社会文化印记。他说,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我只想以这种方式,在将来为我,为有情缘的朋友们留点记忆,也为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们留点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升起。”基于这样原始朴素的情感,他的《寻梦古徽州》,如春雨中的山水,讲述了最具中国传统的徽州文化,这里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绵绵细雨、如泣如诉。而《惠安女》等照片,则像一幅幅历史画卷,记录了现在,追思着过去。这样的艺术创作,注定会成为永恒!
在摄影大军当中,缺的不是智商,缺的是方向,缺的是沉淀下来的思考以及挖掘式的拍摄。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往往我们对身边所事物熟视无睹,甚至舍近求远地忽略了一个定律,了解才深刻。祖晓勤拍的都是他身边所看到的东西,他身边正发生的事。这就应了罗丹那句名言,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缺少的是发现。
玩摄影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可,得到他人的点赞。但有些人玩了几十年的摄影,年终盘点,拍了什么?林林总总,什么也没有拍成,不成体系。当然,这也像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是金子、是那些因坚持而闪光的人。
思考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说,思考像十月怀胎,拍摄如一朝分娩。他拍《故城》时,一遍又一遍地漫步在毕节街头,宽窄巷尾,观察思考着如何表现。罗曼·罗兰说,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世俗事务中获得成功。祖晓勤确实不是简单的拍摄记录,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光线的运用,特别是对逆光的运用,把握恰当;在对事物及人物的拍抓取景上,都很有代表性,足见其功力。他拍徽州,拍香格里拉,事前必须熟读相关资料。理解才能看透,看透了才去拍摄,这是他片子精彩的地方。我曾跟省摄影协会的几位朋友在黔东南拍摄,面对一个场景,他们可以360度按下快门连续上百张。我问他们怎么这种拍法?一次外出从上千张片子里选片都困难?他们说:总有一张会碰到(入选获奖)。省级水平都这样,靠碰运气?一个艺术家靠碰运气,无底气,算什么“家”?我无语。
他不参加任何大赛、展览,没有功利心,省了烦恼,不累,而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正规的媒体、平台少见他的作品,但他的作品必将成为历史某个阶段的永恒而载入摄影艺术史册。
咬定青山不放松。十五年来,祖晓勤认定摄影人的职责,根植时代和人民,记录身边的历史,成绩斐然,已经出版了两本画册、10多个专题。这在当今专业摄影人士和摄影发烧友中,是极为少见的。愿祖晓勤在摄影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孜孜以求,勇于探索,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照片均为祖晓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