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92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3-30

在贵州这个新晋“网红村”  30年前的考古队曾发掘到了什么

 

  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这个位于乌江南北两源交汇之处的古苗寨,继2017年摘掉“贫困帽”后,2021年春节前夕,又有了新的“头衔”——“网红村”。

  乌江边的古村落、歪梳苗、满山的水果树……在新晋“网红村”的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考古故事——30年前,贵州考古人曾在化屋村驻扎2个月,举全所之力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工作。60多天,他们究竟发掘到了什么?当时的化屋村,又是什么样的?

  

□应    腾

  

30年前 举全所之力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手扒岩,路难行。”这是提到化屋村,跳入赵小帆和王燕子脑海里的词。

  资料显示,化屋村在苗语里叫“化屋基”,意思是“悬崖下的村寨”。地如其名,被大山深锁,因群山阻隔,身处险流环绕的化屋村,与世隔绝的另一面,则是“深陷贫困”。

  在1991年夏天,为配合贵州东风水电站基本建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由10余人组成的考古队,对化屋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那时,我们和外界交流的唯一途径,就是出山买东西。”化屋村考古队队员、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燕子回忆,“队员想要出山,不仅穿行崖间,还得双手扒着岩石翻过陡峭的山崖,单边路程就是几小时,一去一回,就是一天。”

  山,是破碎的山;路,是比“蜀道难”更难的崖间路。

  “那次的考古发掘,可以用‘举全所之力’来形容。”化屋村考古队队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小帆告诉笔者,由于当地没水没电,考古队不仅自带发电机,解决用电问题,每个人都有一段“翻山越岭去背水,解决日常用水”的经历。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化屋村的女孩子个个长得水灵,对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和悟性,“这里的风景像世外桃源一样美,但人们生活却很贫困。”

  

60多天 清理发掘近80座明清石板墓

  在对东风水电站蓄水淹没区墓葬的抢救性考古清理中,考古队员们用两个多月时间,先后发掘清理出近80座明清时期墓葬。

  “在考古发掘清理中,我们通过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的情况,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此,赵小帆认为,从化屋村清理的这批石板墓的墓葬形制、出土极少量随葬品的情况上可以推断,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这批石板墓很可能是当地居民的墓葬。

  如今,当年的考古发掘地,已融入百里画廊;曾经与世隔绝的“悬崖村”,摇身一变成“网红村”。在精准扶贫推动下,依靠乌江百里画廊,吃上“旅游饭”的化屋村,完成对“涅槃重生”的诠释。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透过考古发掘,我们看到的,是来自化屋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穷山变金”的时代变迁。

  “寻根溯源,保护整理,每一个考古成果,都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对此,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表示,在推进新时代的考古工作中,贵州考古人将在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中,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4307-3-2.jpg

1991年,考古队在黔西县开展考古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