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与养小”结合升级康养服务
——访省政协委员熊秀
□本报记者 刘启靖
“‘十四五’规划蓝图已绘就,今后城镇化建设发展将更加迅猛,城市社区老年人口数量将会不断增加,广大群众对城市能够提供保障性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这样也便于解决子女因工作繁忙无力照顾老人的问题。”省政协委员熊秀对推进贵州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熊秀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文化丰富的省份,境内有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还有芬芳的泥土和多样性的植被,再加上良好的区位优势,已然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宜养的生态康养省份,把养老服务业和生态优势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风正劲足。
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目前存在养老公益设施配套不足、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多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对此,熊秀委员建议,强化组织保障。将养老服务业分为医养结合的社区保障性养老服务业和康养娱结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业两类,纳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建设的专题之一,由省级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统一运行机制,统筹各类资金,指导各地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熊秀委员举例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考虑把养老服务用房纳入公建配套范围内,需新建的住宅小区,发改严格审查立项,财政给予补贴,住建部门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相应面积的养老服务用房,针对老住宅区要创造条件解决养老服务用房,人社部门与职校联合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培训等。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熊秀委员指出,首先要着重推进城市社区保障性养老服务业发展。其次要探索公建民营、公私合营等机制,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由民间力量管理经营,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洗衣、保健、休闲娱乐、医疗、沐浴、理发等各种服务。针对社区医养结合保障性养老服务业发展,熊秀委员认为,人力资源是短板,因此,建议探索建立开发人才的激励机制。如,建立养老人才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制度,激励更多的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小区无就业人员、已脱贫无稳定就业人员等群体通过培训后,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就地就近解决就业;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小区住户“三者”互动的运营机制。探索出台管理办法,按照“政事分离、管办分离”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接受社区和住户委托,开展社区养老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及社区交办的任务,高质量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社区居委会可以代政府履行管理职责,确定养老服务业发展推进计划,做好综合协调及监管工作。
熊秀委员建议,开发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产业。贵州整体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蓄势待进的过程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跨越,是促进人民群众增收的新目标。因此,要转换思维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贵州旅游资源,将养老服务与养小服务结合,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经济发展。一是加大财政支持。打造康、养、娱结合的高质量情感体验型养老及养小服务业,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因此,要建立财政奖补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才能更好地顺应养老服务业的时代发展需求。二是出台养老服务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旅游景区和村集体配合企业做好旅游产品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的服务工作,让老人和小孩亲近大自然,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从中获得健康快乐以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无限趣味。
熊秀委员建议
充分利用贵州旅游资源,将养老服务拓展与养小服务结合起来,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经济发展。在旅游景区方面,乡村配合企业做好旅游产品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服务工作,让老人和小孩亲近大自然,呼吸最新鲜的空气,从中获得健康快乐以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无限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