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贵州过去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困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2015年底,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枪”。5年来,全省上下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成功探索出“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做好搬出、融入两个“半篇文章”,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渐能致富。随着192万群众搬出贫困大山、迎来崭新人生,全省城乡格局、生产力布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四期:易地搬迁喜“逢春”
开场>>
主持人:观众朋友晚上好,我是主持人徐兴海。欢迎收看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政协报联合推出的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
贵州过去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困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2015年底,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枪”。5年来,全省上下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成功探索出“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做好搬出、融入两个“半篇文章”,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渐能致富。随着192万群众搬出贫困大山、迎来崭新人生,全省城乡格局、生产力布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陈朝伦,贵州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徐大佑,一起探讨如何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水土不宜”和“水土不服”问题。欢迎两位嘉宾,我们先来看两个短片。
短片>>
“绝地逢生”幸福来(一)
这是一步跨千年的壮阔迁徙,也是同步达小康的命运巨变。192万贫困人口陆续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偏远山村,迁向城镇、迁向园区,走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家园,开启属于他们的崭新人生。这场举世瞩目的人类迁徙活动,发生在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关于“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重要指示,吹响了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的冲锋号;一周后,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枪”。然而,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涉及9个市(州)、83个县(区)、1254个乡(镇)、9449个村寨,九成以上的搬迁人口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怎样让群众愿意搬出大山?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智,贵州创新探索出“六个坚持”的做法,即坚持建设资金省级统贷统还、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和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写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前半篇文章”。此举不仅彻底改变了贫困群众的命运,也改变了全省城镇化率过低的困境,内需结构得到极大优化,为谋求进一步发展蓄积了动力。
短片>>
“绝地逢生”幸福来(二)
除了“搬得出来”,还要“稳得下来、逐步能致富”。早在谋划“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贵州就重点考虑搬迁后的脱贫发展问题,要求必须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为此,一项结合社会融入一般规律及自身实际的长远性、制度性安排很快推出,即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的入学需求、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等,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其中,通过巩固外出务工就业、促进留守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有条件家庭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等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尽快实现脱贫发展,让所有劳动力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解除生计的后顾之忧。
作为全国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目前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46个、新建和改扩建配套教育项目669所、基层卫生服务机构440个。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公共服务,搬迁群众正加速向“新市民”转变,依靠勤劳双手建设新家园、创造新生活。
对话>>
主持人:多年来,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国家、地方都采取了很多办法。然而,我们发现有的地方确实就像短片里说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针对这部分贫困人口,只能把他们搬出来,从穷山沟里、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地方搬出来,解决好“水土不宜”问题。贵州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但是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全省已经搬出190多万人,在全国既是率先、也是最多。面对这个规模庞大的贫困人口搬迁任务,贵州是怎么做到的?
陈朝伦:贵州是贫困群众需要搬迁脱贫的典型省份。前几年,我们的贫困人口全国最多;现在,我们的脱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全国最多。贵州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全省上下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第二,我们探索形成了有序有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六个坚持”做法,它既是一个顶层设计、系统设计,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工作路子。
“六个坚持”的第一个坚持是建设资金省级统贷统还,易地扶贫搬迁的钱由省里统一安排。这样做的好处是,省里负责资金保障,市(州)、县(区)、乡(镇)一级负责具体执行和落实,地方不再为资金发愁,就能够安心做好群众搬迁工作。第二个坚持是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针对有些村寨处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整村搬迁。第三个坚持是城镇化集中安置。这与以往的搬迁不一样,原来是由一个村搬到另外一个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因为仍然在农村,而城镇化集中安置,就与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了。第四个坚持是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有别于过去的项目分散、缺乏标准化建设,这种模式推行质量统一的建设,每个县(区)都建几个安置小区,有些在县城、有些在规模较大的乡镇。第五个坚持是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提高标准,按照中央要求,实行国务院扶贫办规定的易地扶贫搬迁标准。最后一个坚持,是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即在搬迁之前,明确安置点发展什么产业,再根据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岗位,使绝大多数人都有就业保障。这是一种极富前瞻性的思维,对搬迁群众“稳下来”很重要。
主持人:对,贫困群众不光要“搬出来”、更要“稳得住”。贵州通过“六个坚持”的科学方法,让190多万贫困群众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壮阔迁徙。他们搬出来之后,关键是怎么能够“稳下来、留得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这篇大文章,“融入”似乎比“搬出”更重要。让所有搬迁群众都适应、融入城镇生活,这显然需要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重大问题,贵州又是怎么解决的?
陈朝伦:刚才短片里已经提到构建“五个体系”,它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又一创新实践。具体来说,第一个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我下乡调研的时候发现,现在农村地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跟城市很接近了,有的做得甚至超过一般社区。第二个是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贫困群众从农村搬到城镇之后,首先要接受适当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第三个是文化服务体系。贵州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方面做得很好,引导搬迁群众懂得感恩。第四个是社区治理体系,一方面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另一方面抓好社区自治。第五个是基层党建体系。我注意到,很多移民小区的党组织建设做得非常好,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徐大佑:我认为,贵州大力构建的“五个体系”,从根本上说是要让搬迁群众逐步适应、有序融入全新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实现思想观念变化、生产方式优化、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过去几年,通过“五个体系”建设并发挥作用,广大搬迁群众的居住环境确实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很多都是楼上有住房、楼下有扶贫车间,群众上班很近、小孩上学、老人就医看病也能够在小区里面完成,这样就极大提升了生活舒适度、幸福感。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之后,很多中老年朋友应该就会逐步实现观念上的变化,最后完全融入“新市民”的队伍中来。
主持人: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我们的城市,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他们的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就像有句俗话说的“芝麻开花节节高”,从而奔向富裕的道路。为了搬迁群众有稳定就业、有稳定收入,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
陈朝伦:我认为,这项工作有“三个衔接”必须做好。第一个衔接,是易地扶贫搬迁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地结合起来。和一般市民不一样,有些搬迁群众还是原来乡镇、村寨的集体组织成员。这种双重身份也是好事,一方面要让他们在城市里有稳定就业,另一方面作为村集体组织成员,要尽量盘活他们的土地、山林等各种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第二个衔接,是易地扶贫搬迁要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融合。省委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帮助搬迁群众做好产业、就业两个“业”。第三个衔接,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与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一般社区除了要完善基层党组织、居委会建设,还要针对移民搬迁的一些特殊情况,优化社区治理方式、管理模式。比如,原来存在于村寨民间的一些村规民约,可以给它设定一个过渡期,让它逐渐转型成为社区自治的新模式。
徐大佑:陈主任提出的“三个衔接”非常好。归根结底,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创业环境。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产业。无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接续推动乡村振兴,把产业做大做强都是首要任务。之前在脱贫攻坚中已经培育起来的产业,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还要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把地方产品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增强产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就业的吸纳能力。
与此同时,因为很多搬迁群众刚刚从绝对贫困中走出来,城市社区的一些制度、政策还要做好有效衔接,让他们能够逐步适应、接纳;特别是前几年实践效果比较好的政策措施,必须坚持推行下去、不能随意取消。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目前的政策力度还不能减弱。
另外,陈主任也提到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下一步,怎样把广大搬迁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干事创业的激情激发出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有更好发展、更大作为,靠的就是基层党组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说的这些,如果总结提炼成一句话,就是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
结语>>
主持人:搬离大山,换个活法。对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深度贫困山区群众来说,只有搬到环境更好、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从而真正实现“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一步跨千年,同步达小康。短短几年时间,贵州通过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大迁徙活动,搬出了脱贫攻坚新成效,搬出了城镇发展新动能,搬出了贫困群众新期盼,搬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突破。数百万人从“忧居”到优居安居、从“苦业”到乐业兴业的命运巨变,正是中国减贫奇迹贵州篇章的生动记录。感谢两位嘉宾来到演播间,感谢观众朋友收看这期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文图/本报记者 田锦凡)
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陈朝伦在2021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精彩答卷》第四期录制现场。
贵州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徐大佑在2021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精彩答卷》第四期录制现场。
2021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精彩答卷》第四期录制现场。
黎平县龙形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