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889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1-27

  核心提示: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2018年初,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面推行“八要素”,大力发展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实现革命性转变,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经此一役,全省产业体系版图精彩呈现,更大规模的“黔货出山”风生水起,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期:产业革命“地生金”

  

开场>>

  主持人:观众朋友晚上好,我是主持人徐兴海。欢迎收看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政协报联合推出的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

  长期以来,贵州的生态绿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不知”。2018年初,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面推行“八要素”,大力发展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实现革命性转变,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经此一役,全省产业体系版图精彩呈现,更大规模的“黔货出山”风生水起,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贵州省政协委员,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民建遵义市委主委胡小远,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一起来分享真正的“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感受贵州大地孕育的无限希望。欢迎两位嘉宾,我们先来看两个短片。

  

短片>>

传统农业“大嬗变”

  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辣椒产加销规模全国第一;黔北麻羊、关岭黄牛等,绘出乡村“六畜兴旺”的画卷……翻开产业体系版图,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故事格外精彩。但两三年之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受交通、资金、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省农村产业“小散弱”状况较为突出,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加工方式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018年初,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面推行“八要素”,大力发展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实现革命性转变,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此举唤醒了沉睡多时的广袤土地,仅用一年多时间,贵州农业就迎来革命性突破。去年即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三季度的全省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然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三。

  从种难卖难到产销两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一批批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集群快速崛起,深刻改变了贵州农业“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尴尬历史。当“黔货出山”成为高频热词,贵州大地正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短片>>

百年蜕变“遵义辣”

  100多年前,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在《遵义府志》中记载辣椒作为当地百姓每餐必食之菜时,大概不会想到今日之遵义,离“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的目标正越来越近。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占全省40%、全国8%、全球3%,遵义辣椒已拥有“中国辣椒、虾子定价、影响全球”的特殊地位。

  《遵义府志》记载:遵义辣椒品质产量均较他处为优,且是百姓每味不离的园蔬要品。得此风物,遵义于2000年在虾子镇建成国内最大的辣椒市场;2014年,“中国辣椒城”在遵义应运而生;2018年,遵义提出打造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如今,辣椒已成为遵义农业发展较为成熟的重要产业、全市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

  过去一年,围绕建设世界辣椒加工贸易集聚区的决策部署,遵义力促辣椒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压实工作责任、发展标准种植、抓实产销对接、推动产业集聚、拓展贸易渠道、提升品牌形象,全市辣椒种植完成213万亩,实现鲜椒产量268万吨、种植产值92.76亿元、综合产值212亿元;辣椒产业带动37.69万户农户、129.81万人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6.55万户、25.41万人。


  对话>>

  主持人:众所周知,一个地方想要富裕起来,产业发展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这对农村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刚才通过两个短片,我们大体了解了贵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情况。从2018年初到现在,这场产业革命实施操作的过程并不算长,只有3年时间。胡副主席,我很想知道,遵义市的农村产业革命目前是一种什么情况?

  胡小远:可以说,遵义市的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18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之后,遵义市就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按照省里确定的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市情、资源实际,明确大力发展8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由8名市级领导分别牵头主抓。其中,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石邦林牵头抓辣椒产业发展。

  通过经常抓、深入抓、细致抓,全市辣椒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200万亩以上,占全省40%、全国8%、全球3%,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遵义被世界辣椒联盟组织授予“世界辣椒之都”称号;2020年,全市鲜椒产量达到268万吨,实现种植产值近93亿元、综合产值212亿元,辣椒产业带动农户37万多户、近130万人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6.55万户、25.41万人。

  主持人:一个辣椒产业就能够带动130万人脱贫,这个规模可能相当于整个原来遵义县的人口。

  胡小远:对,比原来遵义县的人口还多。遵义县没撤县之前有将近130万人,撤县设播州区后人口不到90万了。

  主持人:从过往实践看,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但是,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产业选择问题。贵州明确大力发展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胡小远:贵州属于山地农业省份,由于特殊的资源禀赋、资源优势,不可能像平原地区一样实施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所以,贵州的产业发展就要立足“特”和“优”,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品质上做特、做优、做精,让生态、绿色、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张再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贵州提出大力发展的12大农业产业,定位是“特色优势”。为什么这么提?看看农村产业革命推行的“八要素”,把产业选择排在第一位,是有一些考量的。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由12位省领导领衔主抓,相关部门组建专班来推动,形成了一种高位推动、精准滴灌的发展模式。从历史经验看,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选择是尤为重要的。贵州财经大学在对外开展的一些科研活动中,前3年可能有不下10个县委托做产业选择课题研究,说明地方政府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说,农村只有选准产业之后,才能发展农业经济。

  我个人理解,贵州发展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基于两个考量:一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二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刚才胡副主席说得非常好,贵州的资源特点是土地破碎化、气候多样化,只能发展山区农业。但是近几年,全省各地的乡村公路、“组组通”建设速度很快,使社会资源配置得到改善、优化,山区农业的资源禀赋实现了价值最大化。用一句俗话来说,叫做“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原来农户种玉米,后来觉得不行,就改种水稻、烤烟,最后又种成辣椒或者别的农作物。通过市场化、组织化的方式和科技手段,整个产业在不断地总结、优化。

  主持人:按我理解,我们的资源是得天独厚的,但也要实行差异化发展,就是常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那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中,贵州的农村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富美乡村”?

  胡小远:我认为,推进实施农村产业革命,最重要的是推动一产、二产融合发展。比如在遵义地区,酱香型白酒生产就体现了这种融合:一个酒厂,就是一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因为酒厂的前端全部是农产品。这样一来,农场就是它的第一车间。另外一个方面,无论选择产业还是做大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因为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让市场接受、消费者接纳。遵义市现在并不缺生产,反而是我们的市场还没做好。也就是说,我们的好酒还没卖出好价钱、做出好市场。同样,遵义地区生产的茶叶,大家都公认是好产品,也还没卖出好价钱、做出好市场。当然,这涉及一个品牌塑造需要一段时间沉淀,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理念,包括品牌塑造和培植、市场培育和建设等等。拿辣椒产业举例,目前看是做得比较好的。在市场培植方面,我们常态化公布遵义朝天椒的价格指数,在行业中就拥有了话语权。

  张再杰: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推动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任务,乡村振兴首要的振兴就是产业。围绕贵州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我有3条具体建议,也叫做“打好三张牌”。第一张“牌”是“数字牌”。贵州是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几年积累了很多数据资源,而农村地区通过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也集聚了很多经验做法,应该把它们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数字融合”。用足、用好大数据产业政策,加快数字化硬软件在农业种植、采摘、加工、流通、市场等各个环节的应用,把贵州真正建成一个具有山区特色的智慧农业大省。没有大数据支撑,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甚至更多产业可能都做不长久,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张“牌”是“科技牌”。科技兴农,这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我女儿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书,她当时不考别的学校,我说你毕业回来会很麻烦,就业可能都成问题。后来我才知道,她读的是种子工程——这是一个战略性学科。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不是以前扛起一把锄头就能干好的事情。当然,锄头也还需要,但更需要强化科研支撑,加强科研院所与农村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结合融合,面向农业全产业链注入科技资源,以科技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第三张“牌”是“生态牌”。上天赋予贵州这么多特色、优质资源,是花钱都买不来的,所以绝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下功夫探索农业化肥减量化使用途径,切实推动农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筑一个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以乡村产业振兴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胡小远:我再补充一点。进入“十四五”时期,贵州应该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大力扶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通过这几年大力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很多农业基地都建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转化的问题,比如提高产业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等等。


  结语>>

  主持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长久之策。贵州谋定而动、行且坚毅,从山地特色的实际出发,把坝子、山坳、坡地、山地等串联起来,在优势区域布局优势产业,全面激活“地”“人”“钱”,农业结构趋优见新,产业“快车”驶入了发展新路。

  贵州农业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在量变与质变中化茧成蝶,全省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既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亦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步入新阶段,将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贵州一定会实现农业越来越强、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感谢两位嘉宾来到演播间,感谢观众朋友收看这期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文图/本报记者 田锦凡)

 

4276-B1-1.jpg 

  贵州省政协委员,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民建遵义市委主委胡小远在2021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精彩答卷》第三期录制现场。

 

4276-B1-2.jpg 

  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在2021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精彩答卷》第三期录制现场。

 

 4276-B1-3.jpg

2021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精彩答卷》第三期录制现场。

 

4276-B1-4.jpg 

从江县万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

 

 4276-B1-5.jpg

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镇山堡村辣椒种植基地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