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回 双 红 村
□唐 刚
双红村,一看名字,会感觉是一个美丽、富裕的地方,其实不然。位于思南县孙家坝镇的双红村,曾经是一类贫困村,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年轻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留守的都是儿童和老人,群众喝水都没有保障,1700多人的村,贫困群众就有540多人。
时间回到2016年3月,根据单位安排,我来到双红村驻村帮扶,并担任村“第一书记”。去村里报到的那一天,下着小雨,村委会门口那一条淅淅沥沥、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给我的印象最深。当时的想法就是村委会门口这条路是村里的门面,必须得修整一下才行。
我在机关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完全没有“化缘”的之处,在农村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正在我这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很好的机会来了。当年5月,铜仁市政协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到孙家坝镇考察参观,了解到村里的实际困难和我的想法以后,两位老领导分别向市交通部门和水务部门协调解决资金13.3万元,又向财政部门申请了“一事一议”资金,把村委会门口的那段路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被修整一新,这也算是我给双红村办的第一件件实事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支“两委”组织力和村干部工作能力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可这恰恰又是双红村的“短板弱项”,怎么办呢?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要找师傅带一带。于是,我抓住市政协机关党委与双红村开展支部联建工作的机会,积极邀请“娘家人”来到村里,帮助建强支部班子,帮助加强党的建阵地建设,帮助党员队伍发展,帮助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与规划。每年的“七·一”期间,还邀请机关全体党员到双红村开展支部联建活动,共同开展过组织生活活动,上专题党课,慰问帮扶困难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通过带一带,帮一帮,理一理的方式,双红村“两委”的工作有了新进展。
我出生于四川农村,深知读书对于农村人的重要性,也深信读书能够改变农村人的命运,至少可以改变农村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好在双红村爱读书的娃娃还不少,每年都有几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可是不少家庭面对大学不菲的开支又发起了愁。回想起自己读书时四处借钱的情景,我坐不住了,打听到统战、团委系统每年针对入学困难的大学生都有一些公益资助项目,于是整理收集好贫困学生资料,我找到了以前同学、同事寻求帮助,为双红村3名大学生带来了资助指标。
岁月悄无声息,两年的驻村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两年前,因为自己孩子尚小,与爱人又是异地分居,老人家也无人照顾,我怀着对家人的愧疚来到了双红村。两年后,因为在双红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做,又怀着对双红村的愧疚离开了。
今年11月,组织安排驻村干部开展“大回访”活动,又来到熟悉的村庄,见到亲切的乡亲,看到双红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曾经在这里工作两年的我感到欣慰,这一切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双红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了,通组路、连户路通到家了,自来水安全得到保障了,村卫生室建起来了,小病小痛不用跑乡镇卫生院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更多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生产生活环境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村里仅有的少数孤寡、独居、残疾老年人,也享受到了国家民政兜底,生活有了保障,双红村彻底甩掉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帽子。
五天的回访很快结束了,望着渐行渐远的双红村,衷心地祝愿她在乡村振兴中越来越好,祝愿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红火。